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關于在高校開設大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課程的研究初探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本文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問法、觀察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對大學生校園內行為習慣進行了調查和統(tǒng)計,通過調查分析我們更加直觀的發(fā)現大學生存在的行為習慣的種種問題,并因此分析出行為習慣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建議在大學課程中增設一門行為習慣教育課程,來幫助當代大學生重塑自己,實現美好人生。
- 詳細介紹:
- 本文首先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習慣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介紹了行為習慣的概念;我們設置了調查問卷并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了影響行為習慣的因素:主要概括為個人的成長經歷,心態(tài)和潛意識與行為的不對接,從而分析出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我們對我國當今大學學科體系進行了初步分析,并從中發(fā)現對于行為習慣教育方面的空白點,為了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政策,因此我們建議增設素質教育專類課程,將行為習慣課程歸之其下,突出其重要價值。最后,我們根據大學生的現實情況設置了行為習慣課程。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理論知識、探索實踐和后續(xù)銜接。理論知識方面也并不是純粹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而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增設專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上課的地點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期末,理論的考核還是建立在學生自身的參與以及各自情況陳述;探索實踐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主要提高學生習慣意識的環(huán)節(jié)。每學年我們都會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但這都與學期的特點相結合,目的就是要學生主動的參與其中,自己發(fā)現,自己糾正,期末的考核結合自身情況以報告的形式呈現;后續(xù)銜接主要是指在假期的時間,讓學生行動起來,步入社會,用自己的視角去發(fā)現和感悟。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通過對目前大學生行為習慣現狀分析,發(fā)現 原因,探求解決方案,以此系統(tǒng)的完善大學生行為舉止,提高整體素質水平。 基本思路:一、當代大學生行為習慣系統(tǒng)分析 (一)行為習慣的概念 (二)現狀分析 (三)影響因素 (四)影響價值 二、我國當前大學學科體系分析 三、行為習慣之課程體系設置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科學性:本文一切數據均來自于實際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并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查閱、研究和總結獲取論據。 先進性:通過對我國當前大學學科體系分析,發(fā)現我國對行為素養(yǎng)教育的疏漏,謹以此文來彌補此空白點。 獨特之處:課程設置環(huán)節(jié)摒棄了傳統(tǒng)的呆板式理論教學,將理論貫穿于實踐,提高了教育的靈活性及實效性,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實際應用價值:通過對我國當代大學生行為現狀的分析,本作品建議開設素質教育專類課程,此課程采用雙向式教學,在優(yōu)化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索發(fā)現、深度鉆研和實際運用的能力和品質。 現實意義: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和舉止行為等深深影響著其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因而可以這樣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作品摘要
- 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集中力量,他們的一舉一動將影響這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未來。我們采用問卷調查、訪問法、觀察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對大學生在行為習慣進行了調查和統(tǒng)計,并因此分析出行為習慣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通過對當前大學學科體系的分析,我們發(fā)現行為教育課程在大學課程教育中的空白點,為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大學的課程中增加一門行為習慣教育課程,來幫助當代大學生系統(tǒng)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塑自己,并協(xié)助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習慣的力量》,作者:杰克?霍吉(美國) 2.《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作者:陳峰 3.《教育基本理論》,作者:張淑清 4.《高效能人士的習慣全集》,作者:孫泉 5.《習慣與成就&心理咨詢手冊》,作者:葉婕妤 6.《讓習慣完善你一生》,作者:華業(yè) 7.《影響你一生的習慣》,作者:林敏 8.《受益一生的好習慣》,作者:孫國慶 9.《影響孩子一生的36個好習慣》,作者:唐偉紅 崔華芳 10.《素質教育概論》,作者:孫孔懿
調查方式
- 問卷、現場采訪、個別交談、統(tǒng)計報表、文件等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目前,縱觀流行于國內外的有關行為習慣教育的書籍琳瑯滿目,其中我們不乏看到國內外的學者對于行為習慣研究的良苦用心。從先行者的足跡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樣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現今行為習慣教育更多的是局限于書面,偏重理論的說教而缺乏必要的實踐活動強化,而我們知道習慣是需要實際行動踐行的。大多數有關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主體單位是針對于家庭教育,比如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等等,作者會給予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訓練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這些都以書面的方式呈現,而我們知道單單只靠家庭和個體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呈現在現實中的效果也是一般。 對于行為習慣的研究及教育,西方國家一直領先于我們。他們將誠信、禮儀、責任及獨立思考貫穿于日常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我國單純的考試制度。例如美國大學的入學標準,除了全國的統(tǒng)一考核SAT,還有教師推薦,最重要的是該學生在高中時三年的連續(xù)成績及能力表現。更是將創(chuàng)新、實驗等應用于教學中。就如美國的硅谷,它周圍環(huán)繞著斯坦福等名校,硅谷給大學提供的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和機會,這就是對行為習慣訓練有理論上升為實踐的最好實例。 我國對于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近幾年也提上日程。尤其是滲透到學前和校園教育中。比如我國教育改革之素質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乃是素質教育課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在課堂和校園教育中,側重了習慣的引導,強化了習慣的重要性,增加了習慣養(yǎng)成的環(huán)節(jié)。但縱觀國內外大學校園中,依然沒有獨立的行為習慣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