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空巢中的電視——重慶藥材村空巢家庭電視收視狀況調查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的深化,廣大農村出現(xiàn)大量空巢家庭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現(xiàn)象,對于農村空巢老人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本研究主要采用民族志的調查方法,將參與式觀察與個人訪談相結合,通過對重慶市南川區(qū)三泉居委會藥材村空巢老人電視收視狀況的調查,探究電視對西南農村空巢老人思想觀念、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空巢老人的電視收視選擇以及他們對當前的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建議。
- 詳細介紹:
-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的深化,廣大農村出現(xiàn)大量空巢家庭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現(xiàn)象,對于農村空巢老人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本研究通過對重慶市南川區(qū)三泉居委會藥材村空巢老人電視收視狀況的調查,探究電視對西南農村空巢老人思想觀念、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空巢老人的電視收視選擇以及他們對當前的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建議。 本調查主要采用民族志的調查方法,將參與式觀察與個人訪談相結合,深入到村民家中,通過聊天、交朋友等多種形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使研究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之上。這次調查我們走訪了藥材村的大部分家庭,共采訪171人,其中50歲以上老人82人(男性45人,女性37人)。在調查中除拍攝大量相關圖片之外,對每個采訪對象都進行了錄音,對80歲以上的老人還進行了錄像,共整理采訪資料20余萬字。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西南農村空巢老人而言,電視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空巢老人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對其思想觀念具有重要影響。但同時電視又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們大多對電視持一種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看電視并不是他們消遣娛樂、打發(fā)時間的最佳途徑。 對于各類電視節(jié)目,老人們已經形成了明確的收視選擇,依次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電視法制節(jié)目、影視劇、電視文藝節(jié)目,而對于本地電視臺的廣告節(jié)目尤其是藥物廣告則極為反感。 在空巢老人對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期待之中,我們也深感電視節(jié)目應該貼近農村、貼近農民,反映農村的變化、農民的生活與愿望;基層電視臺應該加強區(qū)域內的新聞報道,尤其是農民關心的政策、事件的報道。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調查通過對重慶藥材村空巢老人電視收視狀況的深入考查,旨在探究電視對農村空巢老人思想觀念、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空巢老人的電視收視選擇以及他們對當前的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建議,進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作品采取“以小見大”的基本思路,以一個有代表性的村莊為調查范圍,透過一個村莊折射出西南農村存在的普遍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理論辨析,又以第一手的實證資料為支撐,從而使結論客觀、扎實。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調查采用民族志的觀察與訪談方法,深入村民家中,通過談話、觀察等方式來考察西南農村空巢家庭的電視收視狀況,從而探究電視對西南農村空巢老人思想觀念、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空巢老人的電視收視選擇以及他們對當前的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建議。采訪過程中,我們共拍攝照片156張,采訪錄音94小時,錄像9小時,最終形成采訪筆記共達22萬多字,從而使作品建立在扎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之上。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農村空巢家庭作為一個重要的、獨特的群體,長期以來處于弱勢的地位,關注農村空巢老人,調查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電視對于西部農村的服務層次,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作品對于電視在西南農村收視狀況的調查,為電視節(jié)目制作機構提供了參考,為今后電視節(jié)目制作方面的策略轉型提供了依據,使電視這一傳播媒介能夠更好地為農村空巢家庭這一特殊群體服務。
作品摘要
-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的深化,農村空巢家庭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現(xiàn)象,對于農村空巢老人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本研究通過對重慶市藥材村空巢老人電視收視狀況的調查,探究電視對農村空巢老人思想觀念、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空巢老人的電視收視選擇以及他們對當前的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建議。 本調查主要采用民族志的調查方法,將參與式觀察與個人訪談相結合,深入到村民家中,通過多種形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使研究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之上。 調查發(fā)現(xiàn),對于農村空巢老人而言,電視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空巢老人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對其思想觀念具有重要影響。但同時電視又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們大多對電視持一種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看電視并不是他們消遣娛樂、打發(fā)時間的最佳途徑。對于各類電視節(jié)目,老人們已經形成了明確的收視選擇。 在空巢老人對電視節(jié)目的需求與期待之中,我們也深感電視節(jié)目應該貼近農村、貼近農民,反映農村的變化、農民的生活與愿望;基層電視臺應該加強區(qū)域內的新聞報道,尤其是農民關心的政策、事件的報道。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2010年11月,作品的主要內容在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西安)上宣讀,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該會議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和西北大學聯(lián)合舉辦。
參考文獻
- 《大眾傳媒與農村》方曉紅著 中華書局 《電視與彝民生活》李春霞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 《電視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 柯克?約翰遜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電視與日常生活》羅杰?希爾福斯通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電視的真相:電視文化批評入門》 安德魯?古德溫、加里?惠內爾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實用社會調查方法》李莉、黃振輝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消費文化》英 弗蘭克?莫特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調查方式
- 民族志的調查方法。將參與式觀察與個人訪談相結合,通過深入到村民家中,以聊天、交朋友、觀察等多種形式獲取第一手資料。采訪中,共拍攝照片156張,采訪錄音94小時,錄像9小時,形成采訪筆記共達22萬多字。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農村空巢家庭的出現(xiàn)是中國社會轉型、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一特定語境下出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與我國國情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對于空巢家庭與電視關系的研究,國外相對薄弱,國內雖有研究,但多屬相關研究,缺乏專題研究。 (一)國外的相關研究 在歐美國家,電視與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一個熱門話題。英國學者羅杰?西爾福斯通的《電視與日常生活》著重探尋電視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它帶給日常生活的意義,不把電視看成孤立的媒介技術,而是將其嵌入到技術與媒介正在匯合的文化之中、嵌入到日常生活的多重話語之中來看待,認為電視是一種心理形式、社會形式與文化形式,同時也是一種經濟形式和政治形式。美國柯克?約翰遜的《電視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著重考察印度鄉(xiāng)村生活的社會語境及電視在不斷變遷的印度鄉(xiāng)村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分析了電視對東方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阿伯克龍比的《電視與社會》則從電視制作、電視節(jié)目和電視觀眾三者的角度展示了電視與社會的關系,探討了電視文本的結構以及這一文本的制作和消費方式。安德魯?古德溫、加里?惠內爾《電視的真相:電視文化批評入門》則從多個角度對電視文化進行分析。在這些著作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對電視與老人、電視與兒童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總體而言,西方的相關研究起步早,研究也較深入、全面,但由于與我國存在著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因而這些研究于我們只能起到方法論的借鑒意義,而不能照搬照抄。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農村生活與電視的關系一直是我國電視學者、大眾傳播學者關注的對象,如李春霞的《電視與彝民生活》、郭建斌的《獨鄉(xiāng)電視—現(xiàn)代傳媒與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村日常生活》和姚玉芹的《鄂溫克人與電視》,都立足于電視與我國少數(shù)民族生活變遷,在宏觀的角度上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收視狀況和收視心理進行分析,但是他們的考察均側重于電視剛進入鄉(xiāng)村生活時人們接受電視的態(tài)度以及電視對少數(shù)民族態(tài)度與行為變化的影響。此外,方曉紅博士在《大眾傳媒與農村》一書中就蘇南鄉(xiāng)村的媒介選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但是其研究對象側重于交通便利、經濟發(fā)展較快、城鎮(zhèn)化進程較早的東部地區(qū),對于西部地區(qū)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以上研究雖然對于電視與老人都有涉及,但均不夠深入。 當今,電視已經在農村普及,成為農村精神文化消費的重要渠道,關注空巢家庭中老人與電視的關系,對于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構都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