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韓廟的變遷:從家廟、村廟到“國廟”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本文從一座家廟利用“文化遺產”的機遇得到國家政策承認后并進行注冊轉變?yōu)椤皣鴱R”的視角進行研究。從民眾層面來看,韓廟的復建受當時國家政策的放松以及周邊地區(qū)民間信仰復興的影響?;鶎诱诿耖g信仰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達到實現(xiàn)國家政策的目的。底層民眾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相應地改變自身的生存策略。最終底層民眾成功做到將韓廟從空間秩序與社會秩序兩方面進行合法化,而這一過程則標志著民間力量的崛起。
- 詳細介紹:
- 本文從一座家廟利用“文化遺產”的機遇得到國家政策承認后并進行注冊轉變?yōu)椤皣鴱R”的角度切入,著重研究了韓廟從一座家廟發(fā)展為當?shù)匾蛔鶇^(qū)域廟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基層政府與民間的緊張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韓家廟的歷史傳承與傳說,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韓廟復興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韓廟的復興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民眾層面來看,韓廟的復建受當時國家政策的放松以及周邊地區(qū)民間信仰復興的影響。基層政府在民間信仰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達到實現(xiàn)國家政策的目的;持有兩套符號邏輯的村支書則是韓廟復建過程中的一支潛在支持力量。而韓廟復興的過程同樣是基層政府與村支書實踐地方性邏輯的過程。底層民眾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相應地改變自身的生存策略,對“迷信”進行新的闡釋,并且將韓廟的發(fā)展處處與國家聯(lián)系起來。韓廟抓住“文化遺產”的契機進而得到國家政策的許可,韓廟擁有了“合法的佛”與“心中的道、多神信仰”等多重身份。最終底層民眾成功做到將韓廟從“無”發(fā)展到“有”,最后成為當?shù)貐^(qū)域廟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民間將韓廟從空間秩序與社會秩序兩方面進行合法化,進而讓民間信仰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續(xù)傳承,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底層民眾是民間信仰復興的一種基本推力,這可以稱之為存在于底層民眾中的一種力量,這標著著魯西南民間信仰復興中一種民間力量的崛起。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包括民間信仰在內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逐漸得以復興,這一現(xiàn)象引起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然而這種民間信仰變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又是哪種力量成為民間信仰復興的基本推力?本文通過“深描”一座廟宇的變遷過程來反映民間力量是如何將韓廟從空間秩序與社會秩序兩方面進行合法化,而這一過程則標志著民間力量的崛起。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文采用田野調查方法,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筆者認為現(xiàn)有的文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底層民眾在民間信仰復興過程中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不夠,民間信仰的受眾對象是民眾,將廟宇展開復建的同樣是底層民眾。筆者通過“深描”一座廟宇的變遷過程來反映民間力量是如何將韓廟從空間秩序與社會秩序兩方面進行合法化,而這一過程則標志著民間力量的崛起。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本文以韓廟從家廟、村廟到“國廟”的地位轉換為切入點,對民間信仰中國家力量與民間力量、基層政府與底層民眾的復雜互動所形成的相互妥協(xié)和互惠進行了深入剖析,對我國正確處理民間宗教與國家的關系、合理引導民間宗教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作品摘要
- 本文從一座家廟利用“文化遺產”的機遇得到國家政策承認后并進行注冊轉變?yōu)椤皣鴱R”的角度切入,著重研究了韓廟從一座家廟發(fā)展為當?shù)匾蛔鶇^(qū)域廟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基層政府與民間的緊張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從民眾層面來看,韓廟的復建受當時國家政策的放松以及周邊地區(qū)民間信仰復興的影響?;鶎诱诿耖g信仰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達到實現(xiàn)國家政策的目的;持有兩套符號邏輯的村支書則是韓廟復建過程中的一支潛在支持力量。底層民眾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相應地改變自身的生存策略。韓廟抓住“文化遺產”的契機進而得到國家政策的許可,韓廟擁有了“合法的佛”與“心中的道、多神信仰”等多重身份。最終底層民眾成功做到將韓廟從空間秩序與社會秩序兩方面進行合法化,而這一過程則標志著民間力量的崛起。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3]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A ].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00。 [4]高丙中.一座博物館—廟宇建筑的民族志——論成為政治藝術的雙名制[J],社會學研究2006,(1)。 [5]高永旺.重新審視中國民間宗教[J],科學時報 2007.3.15第B02版。 [6]杜贊齊.羅紅光.在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J],社會學研究,2001,(1)。 [7]牟鐘鑒.對中國民間宗教要有一個新的認識[J],中國民族報 2008.11.11第006版。 [8]岳永逸.鄉(xiāng)村廟會傳說與村落生活[J],寧夏社會科學,2003,第4期,第91頁。 [9]岳永逸.傳統(tǒng)民間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以華北梨區(qū)廟會為例[J],社會,2008 .(6)。 [10]趙旭東.習俗、權威與糾紛解決的場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類學考察[J],社會學研究,2001,(2)。
調查方式
- 田野調查方法,選擇一個固定的田野調查地點,綜合運用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因此對韓廟復建的論述是放在魯西南民間信仰復興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深描”。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郭于華提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復興的民間信仰就是民間的“生存技術”和國家的“權利技術”的產物(郭于華,2000)。 王銘銘認為民間傳統(tǒng)復興是1979年以后新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的內在必然(王銘銘,2000)。高丙中提出“即使在國家留給民間的社會空間里一些儀式可以恢復,人們也可能自覺地改造這些儀式,或者是為了與國家和平相處,或者是為了利用國家把國家作為一種發(fā)展資源(高丙中,2000)?!?鄭萍認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民間信仰傳統(tǒng)文化之間是大小傳統(tǒng)由互相調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的過程,同樣增強了文化認同(鄭萍,2005)。 耿羽對民間信仰的研究是通過考察一座解放軍烈士廟的生成過程來呈現(xiàn)的,他認為“‘解放軍’烈士能成為一個民間信仰是一個‘合力’的過程,是在眾多階層的支持下成為一個地方性的民間信仰(耿羽,2009)?!?袁松從情感視角來理解傳統(tǒng)民間信仰在桂北農民公共生活中所起的基礎作用和情感視角,認為“它型塑了全體村民對于村莊的深切認同與情感依戀(袁松,2009)。” 范可將布迪厄對象征資本的研究同其對閩南回族社區(qū)的若干建筑的‘再地方化’相結合,將這些建筑物當做某種象征性文本對待,認為在“開發(fā)地方的歷史、文化與民族資源來重塑地方”的同時,“地方政府缺乏與群眾的溝通,‘再地方化’體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專斷(范可,2005)?!眲㈠a城指出“民間信仰是一種普遍的民間文化現(xiàn)象……故民眾的民間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就羼雜了許許多多的民間信仰的因素,有的甚至是民間信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的基調和驅動力(劉錫城,2005)?!? 景軍將布迪厄對象征資本的研究同其對民間文化再生具體表現(xiàn)之一的寺廟重建中的知識角色的分析相結合,將“知識”列為四種特殊范疇:1、禮儀知識;2、文字知識;3、歷史知識;4、政治經(jīng)驗,認為“它們構成了廟宇重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資源,與經(jīng)濟資源和組織資源同樣重要”(景軍,1998)。盧露從布迪厄“文化資本”的角度來談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文化資本?!八龔奈幕Y本再生產和文化資本轉換的角度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她認為“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不能形式及對傳統(tǒng)文化資本的開發(fā)不能破壞傳統(tǒng)(盧露,2008)。” 邱國珍等通過寧村湯和信仰傳承、演變和申遺的研究,得出“維護小傳統(tǒng)的基本力量是民眾”并且“湯和信仰的復興是寧村地方傳統(tǒng)的重構(邱國珍,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