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失地農民權利保障問題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
- 小類:
- 法律
- 簡介:
-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的失地農民產生并成為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本文通過在浙江省各縣市中心城區(qū)塊的實地調查、訪談和研究,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實證和規(guī)范分析等為研究方法,闡述了當前浙江省被征地農民權益受損的現狀,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從實效性角度提出相應意見和建議。
- 詳細介紹:
- 一、理論分析基于大量實證研究 本次調查選取浙江省杭州江干區(qū)、蕭山區(qū)、桐廬等十縣市的50多個農村的500多戶失地農民為調查對象,調查覆蓋面廣、樣本量大,確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二、研究視角獨特 我們小組著眼于“城市化高速發(fā)展”的新時期,發(fā)掘城市周邊農村征地的特點,緊盯目標群體,設計科學的調查問卷,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 三、研究內容創(chuàng)新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我們提出解決失地農民權利維護的新思路,認為應當從農民、農民基層組織、地方政府、法律制度四方面著手,共同維護失地農民這一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 在失地農民方面。失地農民應當利用空余時間,積極參加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并仿照一些維權組織,組建真正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自治團體。 在基層組織方面。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公開的村財務收支情況,并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更新。并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辦事模式,遇有重大事項涉及村多數人利益時,應召開村集體大會,按章辦事。 在政府方面。在中央提倡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應當在全方面加快轉變自己的職能的步伐,加強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尤其是公開征地程序以及征地補償款的分配細則,推進行政問責制度的建設。 在法律方面。為避免地方政府打著“公共利益”幌子或違法違規(guī)征地,我們應當在法律中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判斷標準”,并完善土地征收與補償程序。為了使農民能夠更有效的通過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應當在法律中明晰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的界限,并加大利益糾紛的司法救濟力度。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項目主要依靠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到成果。其貫徹落實必須抓好兩大環(huán)節(jié),其一是調研內容與方式。其二是調研成果的表現形式。因此在確定實施方案中要實行多條路線,以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一、理論分析基于大量實證研究。本次調查選取浙江省十縣市的50多個農村的500多戶失地農民為調查對象,調查覆蓋面廣、樣本量大,確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二、研究視角獨特。我們小組著眼于“城市化高速發(fā)展”的新時期,發(fā)掘城市周邊農村征地的特點,緊盯目標群體。 三、研究內容創(chuàng)新。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我們提出解決失地農民權利維護的新思路,從他們應享受的基本權利出發(fā),提出可行性建議。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一、 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我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縮小城鄉(xiāng)各方面的差距,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建立城鄉(xiāng)平等、和諧、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xiāng)關系,并最終實現城鄉(xiāng)無差別地發(fā)展。 二、規(guī)范征收方式,減少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爭議糾紛,縮小訴訟成本;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提高征收的效率。 三、被征地拆遷農民的權利得到有效維護,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作品摘要
-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征收。在這一過程中損害農民權利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加。因此失地農民權利保障問題己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旨在探求保障失地農民權利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由于現有失地農民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存在諸多的缺陷、政府行政權力的濫用以及失地農民自身素質低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失地農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具體說,是因為征地程序不規(guī)范、不透明;現有法律規(guī)定存在沖突;農民自身素質低、法律權利意識模糊等等,因此必須要對這些缺陷和不足進行改革與完善。 文章分別針對三方面的成因提出了對應的建議和可行措施。在農民自身方面,應當應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yǎng)、組建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團體;在政府方面,應當不斷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并加強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在法律方面,應當在法律中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判斷標準,避免公權力的濫用、完善土地征收與補償機制、建立暢通高效的失地農民的司法救濟渠道等等。通過這些有針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和措施,以期能夠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的權益。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 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2] 宋才發(fā).西部民族地區(qū)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土地權益的法律保障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海軍.失地農民權益的民法保護[D].江蘇:蘇州大學,2009. [4] 焦衛(wèi)平.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研究[D].河南:河南農業(yè)大學,2009. [5] 徐素芹.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社科縱橫,2010(8). [6] 金晶、張兵.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模式探析——基于江蘇省 16 縣(市、區(qū))320 戶失地農民安置補償模式的調查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 17 卷, 2010(5). [7] 焦衛(wèi)平.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9. [8] 張新安、陳從喜.中國國土資源安全狀況分析報告(2004-2005)[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
調查方式
- 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相結合的方式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1.1國外研究現狀 由于經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變遷,征地拆遷行為幾乎在古今中外所有類型的社會中都存在,但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其具體的表現與特征卻有所不同。在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雖然有征地拆遷,但并不會構成社會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對于征地拆遷有嚴格的要求。它既要遵循非常嚴格的法律程序,又要以公平合理的補償為前提,并且也擁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障被征地拆遷人的權利。 不過由于西方的美英等發(fā)達國家首先步入城市化發(fā)展的道路,因此他們國家的學者對于征地拆遷開展過極其廣泛的研究,這對于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尤其我們目前的階段就好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拉美國家的城市化發(fā)展道路,因此那時的理論研究對我們有特別的意義。國外關于土地等財產征用制度的理論和實踐比較成熟和完備,在土地等財產私有的基礎上,無論征收構成的界定標準,還是公正補償的憲法約束,直至補償的司法保障,均形成了具體的市場機制和法律制度約束。美國等西方國家財產征收理論的焦點早已從征收補償轉移到“管制征收”問題。 1.2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們可以發(fā)現與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房屋拆遷有關的大量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學術界對征地拆遷及其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不斷深化,特別是對征地拆遷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問題的研究更是保持了持久的關注。學者們不同學科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征地拆遷矛盾問題提出了有益的對策:經濟學者們側重農地產權制度的創(chuàng)新、社會學家們則強調要妥善安置失地農民以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法學的重點在于限定公共利益的范疇、完善現有征地拆遷法律制度以及行政征地權的合法性問題研究??傊?,國內學者對我國征地拆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問題、被征地拆遷農民生活現狀、被征地拆遷農民安置和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被征地拆遷農民的基本法律權利保障研究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