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南山集》案與清代前期桐城文學研究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所謂文字獄,就是因文字的緣故所構成的罪案,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專制統(tǒng)治的一大特征。在清代,文字獄空前盛行,遠邁前代。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發(fā)生的一件震驚朝野又牽連甚眾的文字獄大案,導致了江南桐城方、戴兩大文化世家衰落。本作品以《南山集》案為中心,主要從涉案文人心態(tài)、文字獄前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變化以及文字獄打擊下桐城方、戴兩大文化世家的衰落等三個方面具體探討文字獄與清代前期桐城文學之間的關系。
- 詳細介紹:
- 所謂文字獄,就是因文字的緣故所構成的罪案,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專制統(tǒng)治的一大特征。清代文字獄以世家大族(文化世家)為主要打擊對象,也偶涉朋黨,在地域上以江南為主,以反清言論、滿漢關系等為誘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發(fā)生的一件震驚朝野又牽連甚眾的文字獄大案,尤對江南桐城方、戴兩大文化世家影響甚大,構成了桐城文學生態(tài)鏈條上極不和諧的一環(huán)。案后桐城文學生態(tài)發(fā)生了丕變,桐城文人的創(chuàng)作靈性開始泯滅,文學活動的多樣性特征逐漸喪失,文學活動的自由空間不斷縮小,文學批評的理念嚴重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文學的傳播和接受。本作品以《南山集》案為中心,從涉案文人心態(tài)、文字獄前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變化以及文字獄打擊下文化世家的衰落等三個方面探討文字獄對清代前期桐城文學生態(tài)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南山集》嚴重戕害了桐城文人的心靈,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使其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第二,《南山集》案影響了桐城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題材,使其詩歌藝術風格發(fā)生了變化,并泯滅了創(chuàng)作靈性;第三,《南山集》案中斷或限制了桐城方、戴兩大文學、文化家族的正常發(fā)展軌道,促成了他們的衰落。本作品通過《南山集》案與桐城文學之間關系的研究,力求從歷史和文化層面上更加細致深入客觀地了解清代前期桐城文學的發(fā)展歷程。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寫目的:通過對《南山集》案和桐城文學關系的探究,力求從歷史和文化層面更加細致深入地了解清代前期桐城文學的發(fā)展歷程。 基本思路:以《南山集》案為中心,從文人心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世家等三個方面探討文字獄與清代前期桐城文學之間的關系。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在以前的研究中,文字獄屬于歷史學研究的范圍,對某個具體文字獄案真相探討較多,而對作為文字獄主體的文人本身和受文字獄影響的文學生態(tài)關注不夠。本作品將關注的目光投注于受《南山集》文字獄案打擊的桐城文人和遭文字獄破壞和調整的文學生態(tài),從歷史文化學角度和文藝生態(tài)學角度切入研究桐城文學及其相關問題,力求從歷史和文化層面上更加細致深入地了解清初桐城文學的發(fā)展歷程。這既是一種方法上的革新,也是本作品的獨特之處。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原有的清代文學,包括桐城文學研究,對于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賴以產生的歷史文化氛圍、作家人格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成因、文學傳播與接受的途徑與效果等均缺乏深入的揭示。而歷史文化學和文藝生態(tài)學批評方法的引入,則使這些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的學術解釋獲得新的深度。其次,本作品的完成可為本就薄弱的清代文學史研究奠定基礎。再次,這一研究還可拓寬古代文學的研究領域,豐富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對古代文學學科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作品摘要
-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康熙五十年發(fā)生的一件震驚朝野又牽連甚眾的文字獄大案,尤對江南桐城方、戴兩大文化世家影響甚大,構成了桐城文學生態(tài)鏈條上極不和諧的一環(huán)。案后桐城文學生態(tài)發(fā)生了丕變,桐城文人的創(chuàng)作靈性開始泯滅,文學活動的多樣性特征逐漸喪失,文學活動的自由空間不斷縮小,文學批評的理念嚴重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文學的傳播和接受。本作品以《南山集》案為中心,從文人心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世家等三個方面探討文字獄對清代前期桐城文學生態(tài)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南山集》嚴重戕害了桐城文人的心靈,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使其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第二,《南山集》案影響了桐城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題材,使其詩歌藝術風格發(fā)生了新變,并泯滅了創(chuàng)作靈性;第三,《南山集》案中斷或限制了桐城方、戴兩大文學、文化家族的正常發(fā)展軌道,促成了他們的衰落。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發(fā)表論文: 1.《〈南山集〉案與桐城戴氏家族的衰落》,《文史哲》(B類),2009年第3期。 2.《〈南山集〉案與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B類),2009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0期復印 3.《清代文字獄研究述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B類),2010年第3期。 《新華文摘》2010年第14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明清史研究》2010年第9期復印 4.《清朝前期案獄與桐城方氏四代流人的心態(tài)與創(chuàng)作》,《甘肅社會科學》(B類),2010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9期復印 5.《〈南山集〉案與方苞人生及心態(tài)的變化》,《齊魯學刊》(B類),2010年第6期。 (與導師合撰) 獲獎: 2010年9月獲西北師范大學第八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參考文獻
-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書店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2.郭成康、林鐵均:《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3.戴名世:《戴名世集》,王樹民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4.方苞:《方苞集》(全二冊),劉季高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方登嶧、方式濟、方觀承:《述本堂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0冊,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1年。
調查方式
- 1.走訪:向知名專家或資深教授詢問與本作品相關的問題,并請他們提出一些意見或建議。 2.查詢:到各圖書館查詢與本作品的研究有密切關系的書籍,包括史料以及受文字獄打擊的文人別集。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所謂文字獄,就是因文字緣故所構成的罪案,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專制統(tǒng)治的一大特征。文字獄作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專制統(tǒng)治政策的一部分,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宋代的“烏臺詩案”雖是一個典型,但文字獄的鼎盛時期則為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文字獄案此起彼伏、綿延不絕,幾與愛新覺羅氏王朝的歷史相始終。案獄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牽連之廣、殺戮之血腥,均稱空前。清代文字獄的盛行,確令無數(shù)文人驚恐萬狀、不寒而栗。它不僅使文化典籍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箝制和禁錮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而且影響了文學生態(tài)。文字獄所導致的清代文學生態(tài)的丕變,既使文人產生仗馬寒蟬式的心態(tài),泯滅了創(chuàng)作靈性,又使文學的批判理念嚴重失落,阻隔了文學的傳播和接受。 歷史文化學和文藝生態(tài)學的批評觀點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中國學者的學術視野,其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普遍運用則在90年代后期。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實際上早就在不自覺地運用這一方法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歷史文化學和文藝生態(tài)學的批評方法正式引入后,又出現(xiàn)了一批自覺而成熟的研究成果,唐宋文學研究領域涌現(xiàn)大量的黨爭與文學、科舉與文學、幕府與文學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現(xiàn)象與文學關系的研究論著與作品本研究在方法上有相似性,可提供啟示和借鑒。 目前,關于戴名世《南山集》案史料的發(fā)掘和整理已基本完備,相關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但人們多側重于對戴名世本人、《南山集》案本身的研究和探討。但從歷史文化學和文藝生態(tài)學角度切入,探究《南山集》案與清代前期桐城文學關系的研究尚付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