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從畢摩文獻申遺成功探究彝族畢摩文化的進一步保存與傳承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畢摩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原始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更世界民族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保護畢摩文化不僅僅是延續(xù)這一文化內(nèi)涵,更是保護世界文化,加強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進步的一部分。 保護和尊重各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明確的宗旨之一,也是國家憲法賦予公民的義務。對彝族畢摩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詳細介紹:
- 作品從當今社會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角度出發(fā),以畢摩文獻申遺成功為背景,通過對彝族畢摩文化申遺成功后其保存情況的調查研究,提出進一步有效保存與傳承畢摩文化的建議,引起國內(nèi)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彝族的優(yōu)秀文化,展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當前彝族畢摩文化的流失與損毀問題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為推動畢摩文化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世界記憶遺產(chǎn)”提供一定的幫助,對已經(jīng)申遺成功的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進一步保存與傳承也起一定的借鑒作用。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2010年3月四川涼山彝族畢摩文獻成功列入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成為國家級文獻遺產(chǎn)。在感到振奮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申遺”只是保護彝族傳統(tǒng)文化萬里征程的第一步。本課題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畢摩文獻申遺成功后的現(xiàn)狀調查,探究畢摩文化的進一步保存與傳承。 基本思路: 1、實地調查彝族畢摩文化的保存現(xiàn)狀; 2、通過實地調查,為畢摩文化的進一步保存與傳承給出有效合理的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科學性:調研方式包括實地走訪彝寨、相關部門,現(xiàn)場采訪畢摩人員、有關專家;資料收集科學性:到彝族博物館進行文獻搜集,實地考察;資料可靠,有來自彝區(qū)的第一手資料。 獨特及先進之處:活動調查當前彝族畢摩文化的保存情況,探尋彝族畢摩文化的保存與傳承;課題組隊員長期居住在彝族地區(qū),對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較為了解;實踐組提出了自己對畢摩文化保存與傳承的切實意見,對其他形態(tài)的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也可以起到借鑒作用。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作品的現(xiàn)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1、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彝文化保護的意識; 2、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彝族文化的流失與損毀問題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3、對進一步引導與保存彝族畢摩文化具有較準確的預見性; 4、對已經(jīng)申遺成功的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進一步保護也起一定借鑒作用。
作品摘要
- 彝族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擁有自源文字的六大民族之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科技醫(yī)藥、天文歷算、歷史地理、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只能借助畢摩以民間經(jīng)典的形式保存,故畢摩及其文化成了彝族文化的核心,規(guī)定和規(guī)范著彝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jīng)濟急速變遷的全球化趨勢下,彝族文化的傳承遭遇了多方面的沖擊,尤其是畢摩文化。在那個年代里甚至被視為“封建迷信”而飽受非議,步入瀕危。 畢摩文獻成功列入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成為國家級文獻遺產(chǎn)。這不僅是民族文化在保護過程中取得的巨大進步,也讓我們深思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其傳承工作。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著作: 1.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集刊》,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2.阿牛史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叢書《涼山畢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3.摩瑟磁火: 《涼山彝族畢摩經(jīng)典述評》載《美姑彝族畢摩文化調查研究藝術專輯》,美姑畢摩文化研究中心 , 2002年10月; 4.吉郎伍野等:《美姑彝族畢摩說唱藝術特征》載《美姑彝族畢摩文化調查研究藝術專輯》,美姑畢摩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10月; 5.巴莫曲布嫫:《鷹靈與詩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6.【美】威廉?A?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7.韋安多:《涼山彝族文化藝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8.王繼超:《彝文文獻翻譯與彝文文化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 9.起國慶:《彝族畢摩文化》,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3月; 期刊學報: 1.馬爾子:《涼山彝族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信仰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涼山民族研究》;2000年3月 2.王繼超:《彝族(指路經(jīng))的彝民族認同及價值探析》,《涼山民族研究》,2001年; 3.利布、賈司拉核:《彝族送祖靈儀式略述》,《涼山彝學》;2004年2月; 4.巴莫阿依:《涼山彝族的疾病信仰與儀式醫(yī)療》,《涼山彝學》;2003年2月 5.巴莫阿依:《關于彝族畢摩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涼山彝學》;1997年3月; 6.龍倮貴、師有福:《畢摩文化在彝族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涼山彝學》;2000年2月; 網(wǎng)絡資源: 1.畢摩文化網(wǎng) 2.彝人論壇 3.彝學網(wǎng) 4.彝語在線#
調查方式
- ■走訪 ■現(xiàn)場采訪 ■人員介紹 ■個別交談 ■圖片、照片 ■書報刊物 ■統(tǒng)計報表 ■影視資料 ■文件 ■集體組織 ■自發(fā) ■其他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現(xiàn)階段,畢摩文化研究從以外國學者漢族學者為主的客位研究轉為彝族學者參加的主客位相結合的研究,進入一個生機勃勃的發(fā)展階段。 這一階段畢摩文化研究的特點有三,其一畢摩活動逐漸恢復,為我們觀察研究提供了客觀條件;其二畢摩經(jīng)籍的整理、翻譯、出版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公開面世達數(shù)十部之多,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同時治理古籍文獻的彝文文獻學逐漸形成,為畢摩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了理論武器;其三一些既受過高等教育又熟悉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彝族學者在漢族學者的培養(yǎng)帶動下逐漸成長,其中以巴莫姐妹彝學小組為國內(nèi)彝學研究的典型代表,重要研究者如阿日史牛、吉野伍郎、巴莫爾哈等。他們翻譯整理畢摩經(jīng)書,調查記錄畢摩活動,對畢摩文化的一些專題有較深入探討??傊?,這一時期畢摩文化的調查研究在長時間的寂寞之后邁出了新的步子,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較前幾個階段都有拓展和進步。 但是,當前共時性的田野調查報告深度不夠、調查范圍還不全面、采集信息的方法不科學、對畢摩文化的挖掘不夠充分,缺乏長期堅持在彝區(qū)第一線做實地性調查的專家學者。 關于文獻的保存研究較少,改變這一現(xiàn)狀,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