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文學邊緣化:式微之路還是回歸之途?
- 小類:
- 哲學
- 簡介:
-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學開始走向“邊緣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一現象,眾說紛紜,多數人認為文學邊緣化走的是“式微之路”,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回歸之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運用唯物辯證法原理,在承認“文學發(fā)展具有規(guī)律”的前提下,得出結論:文學邊緣化所走之路既非式微之路也非回歸之途,而是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或階段,是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下的合理化存在。
- 詳細介紹:
- “文學邊緣化”最早是在20世紀末90年代初提出的,這一話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文學本身特性及其影響,從作者到讀者,關注文學、關心文學發(fā)展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經濟、政治等外因,世界、作者、讀者、文本等文學構成四要素等等)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探討。其中結論或以文學墮落、式微而悲觀,或認為文學將走向新生、不破不立,亦有平常心對待、辯證分析者…… 本文試圖綜合現階段研究的主要成果,結合作者自我認識和思考,從顧名思義、式微之路、回歸之途、管窺之見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能對這一問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立場,筆者認為:文學邊緣化所走的既非式微之路,也非回歸之途,而是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必經的環(huán)節(jié)或階段,是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下的合理化存在。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1)總體目標:論證“文學邊緣化”是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或階段,是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下的合理化存在。 (2)研究內容:文學邊緣化的產生,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觀點以及文學規(guī)律的存在性問題。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文學邊緣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進而初探文學規(guī)律的存在性問題。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課題針對文學的本質問題,同時結合時代特征,對“文學邊緣化”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在尊重并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筆者另辟蹊徑,宏觀把握,從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原理出發(f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期對文學邊緣化及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的研究有所貢獻。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本文試圖綜合現階段研究的主要成果,借助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結合作者自我認識和思考,從顧名思義、式微之路、回歸之途、管窺之見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能對這一問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對于文學邊緣化問題,學界早在20世紀末90年代初就提出了,觀點頗多,論證不斷。而這一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當前階段更為突出。時代背景為該問題的討論及解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作品摘要
- “文學邊緣化”作為完整的詞匯最早是在20世紀末90年代初提出的,但縱觀中外文學發(fā)展,這一現象并不鮮見。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學開始走向“邊緣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一現象,眾說紛紜,多數人認為文學邊緣化走的是“式微之路”,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回歸之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運用唯物辯證法原理,在承認“文學發(fā)展具有規(guī)律”的前提下,得出結論:文學邊緣化所走之路既非式微之路也非回歸之途,而是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或階段,是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下的合理化存在。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對于“文學邊緣化“的認識與思考》,畢延國,2010年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圖像化擴張與“文學性”堅守》,賴大仁,《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 【3】《論九十年代文學的邊緣化與多元化》,李燕,《文藝理論》2007年第6期 【4】《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蔓延——兼談后現代文學研究的任務》,余虹,《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 【5】《文學邊緣化之我見》,王娜,《文化界》(理論版)2010年第5期 【6】《中國當代文學50年》,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 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文學原理新釋》,顧祖釗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調查方式
- 參考文獻法、訪談法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縱觀中外文學發(fā)展,“文學邊緣化”現象并不鮮見。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學開始走向“邊緣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一現象,眾說紛紜,多數人認為文學邊緣化走的是“式微之路”,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回歸之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當前形勢下,對這一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是有必要的。 “文學邊緣化”最早是在20世紀末90年代初提出的,這一話題一經提出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文學本身特性及其影響,從作者到讀者,關注文學、關心文學發(fā)展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經濟、政治等外因,世界、作者、讀者、文本等文學構成四要素等等)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探討。其中結論或以文學墮落、式微而悲觀,或認為文學將走向新生、不破不立,亦有平常心對待、辯證分析者……羅永麟、顧祖釗、童慶炳、賴大仁等專家學者曾對這一問題有過深入探討,《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等著名學術界刊物也刊文多篇以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