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危機應對中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研究--基于重慶市高校調查問卷樣本分析
- 小類:
- 管理
- 簡介:
- 本課題是關于危機應對中的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的實證研究。旨在通過對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校園危機等相關概念的梳理,對高校青年自組織應對校園危機“在線行為”在危機的潛伏期、爆發(fā)期、恢復重建期三個階段中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的不同作用以及態(tài)度動機、謠言傳播及“在線行為”與“離線行為”的關系轉換等方面深入探討了青年自組織應對危機的“在線行為”,為構建平安校園與和諧重慶提出建議。
- 詳細介紹:
- 近年來,校園危機事件頻繁發(fā)生,校園危機管理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新學術關注點。同時,以網絡為主要運行平臺的青年自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不斷擴大,為應對校園危機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過研究青年自組織特別是其“在線行為”在校園危機事件中的影響,探求應對校園危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達到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平安重慶的目的。 青年自組織是由擁有共同興趣、目標或價值取向的青年基于一定的原則、宗旨和規(guī)范,自發(fā)成立、自主運行、自我管理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它具有運行方式網絡化、管理模式自由化、成員平等、組織獨立等特征。其“在線行為”是對校園危機的產生和應對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由“在線行為”轉化而來的“離線行為”更能夠直接引發(fā)校園危機甚至社會危機。本文所指校園危機是突發(fā)于校園內、外的緊急事件,已對學校組織或個人產生嚴重威脅,并可能造成全體或部分學校成員心理或生理的傷害,急需加以高度關注并迅速應對。盡管應對校園危機的措施已很多,但應對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創(chuàng)新應對措施,將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納入應對主體,可以極大彌補其不足,達到更為理想的應對效果。 本課題探究了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在校園危機不同階段的作用:預防預警階段,主要表現為收集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增強成員危機意識、提高成員危機應對能力;危機爆發(fā)階段,主要表現為溝通校方與學生、干預學生心理、組織危機救援志愿活動;復原補救階段,主要表現為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表達學生利益訴求、進行危機公關。同時指出了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在校園危機應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發(fā)布、擴散不實的危機信息和資金短缺這兩方面。 為構建平安校園與和諧重慶,發(fā)揮高校青年自組織在校園危機應對中的積極作用,針對前述不足,課題組建議:提升青年自組織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暢通青年自組織利益表達渠道,加大政府扶持青年自組織的力度,將共青團維穩(wěn)工作范圍覆蓋至青年自組織,合理引導大學青年自組織發(fā)展。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課題旨在通過研究高校青年自組織的“在線行為”對校園危機的影響,為政府和學校在如何引導其發(fā)揮積極作用、規(guī)避消極影響方面提出建議,服務于和諧校園和平安重慶建設。 基本思路:1.簡介青年自組織基本理論和分析高校青年自組織的現狀。2.探索高校危機管理的主要不足。3.通過問卷調查和問卷分析,探究高校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在校園危機應對中的作用,以彌補高校危機管理的不足,并據此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首次將青年自組織和高校校園危機結合起來,并嘗試運用“在線行為”應對高校危機。 1.轉變研究方向,將青年自組織納入校園危機管理中,期冀為校園危機應對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 2.闡釋了青年自組織是否參與校園危機應對的心理動機,為發(fā)揮高校青年自組織維穩(wěn)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3.采用實證分析方法,運用Epidata數據錄入軟件和Spss 17.0分析數據軟件進行科學論證。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1.將高校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與校園危機應對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危機意識及應對能力。2.直面政府和學校在校園危機管理中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地改善舉措,并根據調查結果就政府和學校如何引導、聯合青年自組織應對校園危機提出了建議。3.探討高校青年自組織的優(yōu)勢與局限,使政府和學校能夠客觀地看待高校青年自組織的力量,以期更好地發(fā)揮青年自組織的維穩(wěn)作用。
作品摘要
- 近年來,校園危機事件頻繁發(fā)生,特別是以網絡為主要運行平臺的青年自組織的產生和發(fā)展,為創(chuàng)新校園危機管理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采取配額抽樣和個案訪談的方式對重慶七所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681份有效問卷的分析,對青年自組織“在線行為”及其在應對校園危機中的作用、不足進行了探討,并提出若干建議。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美]凱斯·桑斯坦:《互聯網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版 [2]簡敏:《校園危機管理策略創(chuàng)新:當代高校穩(wěn)定的現實選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 [3][美]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5][法]古斯塔夫·勒朋:《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M],馮克利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顏丙峰,宋曉慧:“危機管理:解決高校管理困境的組織創(chuàng)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7]王東:“美國校園危機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與管理》,2010年第2期 [8]董悅,李凌云,唐潔秋:“青年自組織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9]蔡前:“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集體行動研究:基于網絡的視角”[J],《求實》,2009年第2期 [10]曾潤洗,徐曉林:“網絡輿情對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影響與作用”[J],《情報雜志》,2010年第12期
調查方式
- 走訪、問卷、個別交談、集體組織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Roger A.Lomann提出了要用超越學科研究限制的“民社理論”、“自由價值理論”來研究青年自組織的相關問題,但其沒有從根本上揭示青年自組織活動的具體形式和途徑。國外對自組織支持力度也很大,如俄羅斯《國家支持青少年社會組織法》就規(guī)定青年組織,可以享有國家專項資助;美國還常常通過合作、承包等方式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請青年自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業(yè)建設。 我國對青年自組織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如《青年自組織問題探討》、《淺論青年自組織的興起、特征及對策》等文章主要是從對自組織本身的概念、特性、產生背景和分類幾個方面進行了剖析。認為青年自組織屬于自發(fā)成立、自主發(fā)展、自我運作、自我管理(高俊、董悅,2008;陸平、安建增,2008),沒有提及對自組織深層次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網絡配置資源的低成本、平等、自由是青年自組織興起的具體原因(陳鵬庭、張澤峰,2006);青年自組織對高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仇道濱,2010;闞宗蘭,2009)或與輿情信息管理的關系(劉素林,2009)?!缎@危機反應實戰(zhàn)指南》(美國勒納,1978)、《臨危不亂:校園危機管理手冊》(香港胡潔婷,1999)和《十大校園危機管理手冊》(臺灣吳莉玲 1988)等為教師提供現實狀態(tài)下常見的校園危機應對辦法,沒有涉及虛擬網絡環(huán)境下的校園危機管理。 近年來因為網絡的廣泛性、隱蔽性、開放性造成高校危機問題頻頻發(fā)生。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指某些群體為了實現某一目的,利用網絡大規(guī)模發(fā)布、傳播某一方面信息。網絡群體性事件有四種生成模式(楊永久,2010)或三種類型(何國平,2009)。Athina karatzogianni、Kurt Mills等大多從“網絡沖突”角度分析群體性事件是指實體空間存在的沖突在網絡上的集中體現,網絡沖突如果不加以引導和控制,很可能會成為政治極端主義分子的新工具(Michael Whine,1999)。目前將青年自組織網絡“在線行為”和高校安全穩(wěn)定結合起來的研究,尤其是高校青年自組織應對校園危機“在線行為”的相關文獻付之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