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湖北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現(xiàn)狀及財政政策研究
- 小類:
- 經濟
- 簡介:
- 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經濟、管理體制等各種原因,湖北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明顯,非均衡發(fā)展狀況比較突出。本文以湖北城鄉(xiāng)小學為主要考察對象,對比分析了湖北省城鄉(xiāng)小學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辦學條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結合所學財政學知識,對差距存在的原因作了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并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 詳細介紹:
- 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經濟、管理體制等各種原因,湖北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明顯,非均衡發(fā)展狀況比較突出。本文以湖北城鄉(xiāng)小學為主要考察對象,對比分析了湖北省城鄉(xiāng)小學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辦學條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結合所學財政學知識對差距存在的原因作了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并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從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1、撰寫目的:本文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調研手段,揭示了湖北省城鄉(xiāng)小學存在的差距,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差距產生的原因,并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對策建議,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推進湖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提供政策參考。 2、基本思路:一是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揭示了湖北省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的現(xiàn)狀;二是從五個方面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三是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提出一套促進湖北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l、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性 本文從經濟學理論的視角,提出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2、研究方法的綜合性 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定性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3、分析問題的全面性 以往對義務教育非均衡發(fā)展的原因分析主要側重于經濟、管理、社會等方面,而本文則分析了法律方面的原因,是一個創(chuàng)新點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義務教育的公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是影響整個社會發(fā)展和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大問題。本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通過選取湖北省為樣本來研究我國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公平的現(xiàn)狀與問題,全面揭示導致其存在的原因,并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性對策。不僅可以為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推進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提供對策建議,而且還能為全國其他省份提供借鑒、參考。
作品摘要
- 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經濟、管理體制等各種原因,湖北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明顯,非均衡發(fā)展狀況比較突出。本文以湖北城鄉(xiāng)小學為主要考察對象,對比分析了湖北省城鄉(xiāng)小學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辦學條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結合所學財政學知識對差距存在的原因作了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并以財政政策為切入點,從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1、2011年7月在《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總第六十七期上發(fā)表。 2、2010年11月在共青團湖北省委和湖北省學聯(lián)主辦的第二屆湖北高校“新農村 新希望”主題征文活動中獲湖北省三等獎。 3、2010年10月在湖北經濟學院主辦的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比中獲校二等獎。
參考文獻
- [1][美]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15. [2]安德烈?施萊弗,羅伯特?維什尼.掠奪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范先佐.構建“國家辦學、分類承擔’’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4). [4]陳錫文.中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 [5]王灝.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還原義務教育“義務”功能.當代經濟研究,2007年第3期. [6]王蓉.我國義務教育投入的區(qū)域性不均衡研究.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01. [7]財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財務司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上海),2005. [8]張少春,宋秋玲等.農村稅費改革以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3.
調查方式
- 1、走訪 2、問卷 3、現(xiàn)場采訪 4、人員介紹 5、個別交談 6、親臨實踐 7、圖片、照片 8、 統(tǒng)計報表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1、國外研究動態(tài) 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亞當?斯密(Adam Smith)以及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似Marshall)等,都闡述了教育培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報酬的作用;發(fā)展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阿瑟.劉易斯(1955)認為教育既是消費項目,又是投資項目,作為投資,教育直接為增加生產作出貢獻;英國學者馬克.布勞恩在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了教育與經濟之問的相互關系,說明了教育的個人和社會收益,以及教育對一國或一地區(qū)經濟增長的貢獻;美國學者阿德爾曼(Adelman?I)和莫里斯(MorriS?C?T)曾提出教育機會的社會公平原則,認為教育機會應公平地提供給各階層或全體人民;美國貨幣學派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Miiron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教育券理論,即政府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定數(shù)額的有價證券(即教育券),以此支付部分學費;本森(Charles Benson)在《教育財政》中概述了判斷義務教育財政體系運行好壞的三個標準為經費的充足、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 2、國內研究動態(tài) 李斌(2004) 用舒爾茨系數(shù)、基尼系數(shù)方法描述并分析全國各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狀況,并從公平和效率兩個方面評價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xiàn)狀;王蓉(2002)使用縣級數(shù)據,2000多個樣本,并運用Generalized EntropyClass(GE指數(shù))分解研究了組內和組之間的不平等性,對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的區(qū)域性不平衡進行了實證檢驗;南京師大教科院教授張樂天認為,中國社會長期存在城鄉(xiāng)分割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體制是城鄉(xiāng)教育產生嚴重差別的社會制度原因;李寶元(2000)從人力資本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角度研究了教育投資、健康投資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楊建芳(2006)通過評述有關人力資本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梳理了教育和健康的宏觀經濟效應與微觀經濟效應,以及教育和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高如峰(2002)等通過數(shù)據分析表明,地區(qū)間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導致了地區(qū)間、城鄉(xiāng)之間義務教育公共支出分布極不平衡,指出中央政府應該向不發(fā)達地區(qū)傾斜,同時加強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公正支出的供給水平;汪嘉欣、許成安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尚能將公平放在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更何況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人民的政府更不能將公平與公正置于次要或兼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