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應付方式對廣東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為探究應付方式對廣東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及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應付方式問卷》對廣東13所中學的2537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應付方式對高中生的負性生活事件、心理韌性均有預測作用。(2)心理韌性對負性生活事件有預測作用。(3)心理韌性在應付方式對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中發(fā)揮著部分中介作用,結構建模的方程擬合度很好。
- 詳細介紹:
- 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應對?怎樣適應?為探討應付方式對廣東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及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對廣東13所中學的2537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高中生及其家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進行個案訪談。 結果顯示:(1)廣東高中生心理韌性、應付方式、負性生活事件在性別、年級、城鄉(xiāng)、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地區(qū)以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2)廣東高中生應付方式對負性生活事件、心理韌性均有預測作用,心理韌性是負性生活事件的有效預測變量。(3)中介效應依次檢驗表明,心理韌性在廣東高中生應付方式和負性生活事件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4)結構模型方程擬合度很好,其中傾訴、轉移、總結經(jīng)驗和調整心態(tài)這四種應付方式僅通過心理韌性間接作用于負性生活事件;退縮、調節(jié)情緒、宣泄既可直接作用于負性生活事件,又可通過心理韌性間接作用于負性生活事件;幻想和合理化則直接作用于負性生活事件。 本研究對培育和發(fā)展高中生心理韌性、優(yōu)化和改善其應付方式,進而提高其應對負性生活事件的能力,促進其健康地成長、成才,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寫目的:旨在了解廣東高中生應付方式、心理韌性、負性生活事件的現(xiàn)狀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探究應付方式對廣東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及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探尋培育高中生的心理韌性、改善其應付方式風格,進而減少和調適由負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而引起的挫折感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撰寫的基本思路:理論構想→問題提出→選擇方法→實施調查→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討論得結→提出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科學性:采用標準化測量工具;調查過程組織嚴密;使用SPSS15.0分析,Amos18.0建構模型。 先進性:《應付方式問卷》是尚未出版的自編問卷,具有較高原創(chuàng)性;心理韌性已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研究結合理論建構與實證量化進行研究。 獨特性:當前對心理韌性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其構成、表現(xiàn)形式和作用過程,尚未有關于心理韌性、應付方式及負性生活事件三者的關系研究。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心理韌性在逆境下自然展現(xiàn)出來,推動人們克服生命威脅,維持精神和諧,研究結果對教育、醫(yī)療、社區(qū)和企業(yè)中開展心理韌性干預訓練提供指導。準確評定一個人的應付方式,可幫助人們了解其行為在應激條件下的心理適應意義,為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療性干預指明方向。 本研究緊扣高中生心理教育的工作實際,對提高高中生應對負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心理韌性,促進健康成長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作品摘要
- 摘要:為探究應付方式對廣東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及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編的《應付方式問卷》對廣東省13所中學的2537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廣東高中生的心理韌性處于中等水平,傾向采用應付方式中的心理調節(jié)機制,負性生活事件對其影響程度介于沒有與輕度之間。(2)廣東高中生在心理韌性、應付方式、負性生活事件上存在性別差異、年級差異、城鄉(xiāng)差異、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地區(qū)差異以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3)應付方式對高中生的負性生活事件、心理韌性均有預測作用。(4)心理韌性中的教師關懷、問題解決與自我效能、學校社會積極參與、家庭高期望值和同伴高期望值對負性生活事件有預測作用。(5)心理韌性在應付方式對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中發(fā)揮著部分中介作用,結構模型方程的擬合度很好。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本作品于2011年5月獲廣東省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1]于肖楠,張建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2]曾天德,高職護理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2):107-113 [3]馮永輝,周愛保.初中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及焦慮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71-74 [4]楊欣,陳旭.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心理韌性[J].心理學探新,2009,29(5):18-21 [5]劉賢臣,劉連啟,李傳琦,等.青少年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12(1):46-63 [6]于肖楠,張建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7]李海壘、張文新、張金寶,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 的修訂,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 6( 2) : 98~102 [8] Malecki C K, Demaray M K. What type of support do they need Investigating student adjustment as related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al apprais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J]. School Psychology, 2003, 18(3): 231-2521
調查方式
- 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應付方式問卷》對珠三角、粵西、粵北和粵東13所中學的2537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高中生、家長、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等人進行個案訪談。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人們從心理上適應環(huán)境主要是通過應付方式來實現(xiàn)的。負性生活事件能否對個體產(chǎn)生消極影響,主要決定于個體所采取的應付方式類型。應付方式是在應付應激事件過程中繼認知評價后所表現(xiàn)的具體應付活動及相應策略,是個體在應對過程中習慣采用的一套認知和行為手段、方法的概括。國內已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應激值和應付方式有較高相關。高中生采取何種應付方式應對負性生活事件,取決于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適應能力。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心理韌性作為人類機體中存在著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它決定人們能否良好應付各種負性事件、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的環(huán)境。 心理韌性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并逐漸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心理學領域。其中最受關注是心理韌性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前人主要研究心理韌性中的保護性因素是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如何與危險性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個體在面對危機情境時也能保持良好的適應能力。此階段中,國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種心理韌性的作用機制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1)Richardson的動態(tài)平衡模型[8],該模型認為心理彈性的獲得就是在面對原有生活的瓦解時,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后達到四種不同水平的重新整合。(2)Mandelco&Peery的系統(tǒng)模型,他們認為心理韌性受到內外因相互作用的影響,并且將內因分為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因劃分為家庭內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各因素間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平衡狀態(tài)。(3)Kumpfer的人-過程-環(huán)境的彈性框架,它建立在社會生態(tài)觀、系統(tǒng)觀的基礎之上,包括:外在環(huán)境的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個體內部的心理彈性因子及個體的發(fā)展結果和對人、環(huán)境和結果起中介作用的動態(tài)機制。 王秀希等人研究表明具有較強心理韌性的人善于通過各種方式靈活處理遭遇的生活事件,從而減少負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不利影響。這說明心理韌性對負性生活事件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有調節(jié)作用。另外,動態(tài)模型認為,人們面臨生活刺激時,為保持身心平衡,他們可采取各種應付方式來整合身邊的可利用資源,有效應對生活刺激,在不平衡中獲取成長,增強心理韌性的特質。 綜合前人的研究,心理韌性在應付方式與負性生活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沒有前人對三者的關系進行探討,本研究探索高中生心理韌性在應付方式對負性生活事件影響中的中介作用并構建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