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論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與隱喻現象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海洋文化習語是英語中的精華,在英語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語習語中,隱喻現象不可勝數。作者通過回顧英語伴隨英國航海業(yè)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論證了西方海洋文化對于英語語言文學的巨大影響;通過對西方海洋文化和認知語言學的簡要論述,揭示了英語習語與西方海洋文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觀語境映射下的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的重要性。
- 詳細介紹:
- 論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 林珊如 宋淋 于艷華2* 謝閩靈 鄭艷 梁曉婷 普映山3* (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摘要:海洋文化習語是英語中的精華,在英語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語習語中,隱喻現象不可勝數。作者通過回顧英語伴隨英國航海業(yè)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論證了西方海洋文化對于英語語言文學的巨大影響;通過對西方海洋文化和認知語言學的簡要論述,揭示了英語習語與西方海洋文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觀語境映射下的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的重要性。作者通過對認知語言學家有關隱喻是“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的解讀,從西方海洋歷史、宗教、行為、風俗文化等方面對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進行了初步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海洋文化;英語習語;隱喻現象 1 前 言 英語源自四面環(huán)海的英國。英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因生產生活廣受海洋影響而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英國近代的科技發(fā)展和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支撐英國航海業(yè)獲得了長足發(fā)展,進而推動了英國自身的發(fā)展,使英國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后一舉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一個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殖民帝國,從而使英語區(qū)擴大到北美、澳洲、南亞、東南亞和南非等地。后來的英聯(lián)邦國家在各方面的發(fā)展不僅形成了它們各自獨特的文化,而且又進一步擴大了英語的強勢影響。但從實質上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英語國家的文明,起初幾乎無一不是依靠堅船利炮從海上搶灘登陸的,源頭都是英國。可見,英國靠海發(fā)展、擴張的歷史同時也是英語發(fā)展和語域擴大的歷史,使英語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語言”,進而更為廣泛地給英語語言文學和英語國家文化打上了海洋文化的深刻烙印。在此間留下浩如煙海的涉海英語語料中,不乏諺語、警句、格言等語言精華和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名著。[1]本文著重對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進行初步探討。 2 海洋文化的基本定義 海洋文化是相對于大陸文化而存在的一種文化類型。它不但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而且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人?;拥漠a物,又是人類給海洋打上意識印記的產物。所以曲金良教授認為: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利用而創(chuàng)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2]從海洋文化的基本特性上看,它普遍具有開放、外向、拓展、兼容、冒險、崇商等特性。具有:內質結構上的涉海冒險性、異域文化間的互補聯(lián)動性、價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歷史形態(tài)上的開放拓展性、社會形態(tài)上的法律規(guī)約性、美學形態(tài)上的本然壯美性等文化特征。[3] 3 海洋文化的基本分類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通常,文化學家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表層為物質文化,指人們制造的各種實物產品;淺層為制度文化,指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風尚、行為準則、典章法律、風俗習慣等;深層為精神文化,指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精神產品、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哲學倫理、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傊?,正如張開誠教授所言:文化不僅體現在對象物上,更體現于人的觀念和行為。因此,從外延上說,海洋文化應包括活動、能力和結果三方面,一般指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4] 為了研究之便,本文對海洋文化作了兩個層次的劃分。作者認為:海洋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海洋文化專指海洋文學和藝術。廣義海洋文化則泛指與海洋有關的文化;即人類在海洋環(huán)境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社會生活中形成或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明成果。本文根據西方海洋文化宏觀語境和英語宏觀語義模塊現狀及其均衡實用原則,突破 Nida的文化分類摸式,將海洋文化具體分為海洋歷史文化、海洋生態(tài)文化、海洋物質文化、海洋社會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行為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標志文化八類。[5] 4 海洋文化與英語習語的關聯(lián) 習語是語言濃縮的精華,是人們長期生活的寶貴產物。駱世平先生曾在他的《英語習語研究》說過,習語(idiom)是英語里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也是英語詞匯的精華。習語在結構上具有固定性,語義上具有整體性。許多習語是經過長期使用、千錘百煉而造就出來的語言形式,因此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簡潔,表達力強,文化內涵豐富的特點。[6]比喻,作為習語的一種重要修辭手段,是習語意義的明顯特征。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在作用上都起到表達生動活潑,形象可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習語中的比喻來自生活實踐,人們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加之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將自然物質引用到語言當中。不少英語習語中與海洋生態(tài)文化和海洋物質文化密不可分,正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海洋中的人們通過對海洋生態(tài)和物質的觀察,才能以比喻等修辭方法,將海洋生態(tài)與物質現象巧妙地運用到習語當中。 5 海洋文化中英語習語的隱喻現象 隱喻是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它根植于人的身體體驗和文化體驗。[7]隱喻習語在比喻習語中占有更大分量,和明喻不同,在英語中并不需要用like、as表示出來,而通過比較隱藏的方式呈現。 語言學家鄧炎昌說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更是英語文化的濃縮,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人文風俗以及特別的自然認知。英語習語中的隱喻,承載著龐大的文化背景和濃厚的文化氣息。研究海洋生態(tài)文化中英語習語的隱喻現象,要從歷史、宗教、行為等方面進行探索。 5.1隱含的歷史文化 古語有云:讀史可以明智。歷史文化因素對語言有著深刻的影響,海洋生態(tài)文化中的英語習語,因受特定的歷史背景,海洋語境,往往被打上歷史文化的烙印。要對海洋生態(tài)文化中的英語習語隱喻現象進行研究,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或不可缺。 在長期靠帆船航海的時代,航海離不開人力,因為當時的船舶尚無機器驅動,to trim one’s sail to the wind表達的是“見風使舵”的意思,但這一成語如今早已跨越了原有的含義,人們從實踐中發(fā)掘其隱含意義,用以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所謂看風使舵,隨波逐流。航海對英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造就了“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在長期的海上生活中,形成許多與海上息息相關的習語,例如know the ropes這一短語,原來指的是在帆船時代,船上眾多的風帆都是由一整套繩索系統(tǒng)來控制的,熟練的海員必須對這些繩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變化無常的大海上操縱自如;后來他們把這一習語加以引申,用在其它地方表示“知道竅門”的意思,又如海員們用sail under false colors(打著假旗號航行)來表示其他方面的“假裝”或“冒充”;angle with a silver hook用銀鉤釣魚,據說沒有釣到魚的漁夫在市場上買魚,以此隱瞞自己的失敗,現在又有“行賄”之意。 語出莎士比亞著名喜劇《威尼斯商人》(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when the ships come home又是另外一個明顯的例子。照字面直譯,可翻譯為“當船只返航時”。但是通過對書中故事的仔細研讀后,會發(fā)現,書中這一短語暗指當安東尼奧的船一返回時便能及時還清巴薩尼奧欠夏洛克的賬。[8]從隱喻角度上,會發(fā)現when the ships come home暗含著“時來運轉”的意思。 5.2 隱含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各民族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漢民族信奉佛教,道教等,西方人也普遍信教,因此與宗教信仰的有關習語大量出現在英語中。西方國家許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經》是他們的必讀之書?!妒ソ洝纷畛醯淖诮虄r值遠遠超過其文學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圣經》中的宗教價值漸漸淡化。《圣經》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卻廣泛的為世人所接受。由《圣經》而產生的諺語、習語、成語也成為婦孺皆知的日常用語。 作為海洋生態(tài)物質中最龐大的族群--魚,是早期基督教徒用來代表基督教的符號象征。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中,魚是海洋生態(tài)中最隨處可見也極為重要的,所以許多有關海洋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習語中,隱含了一定的宗教文化,自然以fish為喻體的就有很多了。例如,April fish(愚人節(jié)被作弄的人),neither fish, flesh nor good red herring(不倫不類),to eat no fish(誠實可靠的人),the greater fisher of soul(魔鬼),to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厚此薄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東西不易得到)等等。 5.3隱含的行為文化 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肪椭v了古巴的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人出海捕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后釣到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老人歷經兩夜經歷了從未接受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海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的搏斗,結果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最后卻得到人們的贊賞。雖說這本書所想表達的是一種“打不敗的失敗者”的精神,但是從字里行間的描述可知道當時的生活狀況。更何況是四面環(huán)海的英國,自然而然沿海各地居民自古以來面海而居,靠海維生,他們的語言往往涉及海洋航運、觀察方位、搖船把擼、遭遇風雨、捕魚捉蟹、海上貿易等活動,這些活動雖是人類一種普通的行為,但漁業(yè)生產生活卻極大的豐富了英語詞匯。所以源于海上生活的習語很多。 (1)Go by the board(被遺忘,被忽視)指人或東西從船上掉入海里消失 (2)With flying colors(成功地,凱旋地)指打勝仗的戰(zhàn)船歸來時彩旗高掛 (3)Bring someone down a peg(煞某人的威風)指把船上象征榮譽高低的旗降一級 (4)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 (先發(fā)制人占某人的上風) 指船在航行中搶他船的風路 (5)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st(堅持到底)指把船旗釘在桅桿上,絕不降旗投降 (6)Clew up (事情即將完成,準備離開;功成身退)指在海上準備收帆 (7)On the beach retired (失業(yè),處于困境) 指在海灘上 (8)To sail against the wind (與流行的觀點相悖) 指在海上逆風而行 同樣以fish作為喻體的習語很多: Examples Meanings To fish the air 水中撈月 To hook (land) one’s fish 如愿以償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其他事要做 To play a fish 不停地拉動上鉤的魚鉤線使其疲乏 To strike a fish 猛拉鉤線把魚鉤住 To swim like a fish 水性好 To fish for 摸索尋找 To fish or cut bait 當機立斷 To fish out (up) 釣光撈盡,摸索出 Fish dive 魚躍 A fish stare 兩眼發(fā)呆的凝視 另外還有其它一些海洋習語,通過形象生動的隱喻修辭與海洋行為文化相聯(lián)系: To go by the board 計劃落空 To blod hot and cold 搖擺不定 To hang in the wind 猶豫不決 To get into deep water 陷于困境 To be in low water 擱淺,經濟拮據 Not to hold water 不嚴密 To 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惡有惡報 5.4 隱含的風俗習慣 鹽(Salt)在古時乃十分珍貴之物。除用于調味和防腐,希臘人、羅馬人和猶太人還用之于祭祀。鹽素來被視為圣潔的象征,羅馬天主教徒也用之于洗禮,放入圣水中,還有人將之撒入棺材,用以驅鬼辟邪。[9]鹽在古代生活中或不可缺,特別是對于依海而生的英語國家。所以在英語習語中不乏與鹽有關的資料。例如above the salt,字面翻譯若為“坐在鹽上”那可就貽笑大方了。中世紀英國的王公貴族及一般富有人家都將鹽裝載一個精美的銀制大鹽罐內。按當時習俗鹽罐擺在長方形餐桌中間。同桌進餐的貴客坐在離主人最近的席位上,即坐在鹽罐上首,此所謂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及主人眷屬則坐在離鹽罐較遠的地方,即鹽罐下首就座,是為below the salt。[9]又如Earn one’s salt(自食其力),因為鹽是古羅馬兵餉的一部分。一個人賺得自己的鹽,意即自食其力。與salt相關的英語習語還有eat somebody’s salt(受某人款待),put salt into wound(雪上加霜),put some salt on one’s tail(想方設法把某人抓住),salt of the earth(最優(yōu)秀的人),invoice salt an account,(增加文章的辛辣度)等。 5.5 以海洋生物喻人 經過查閱大量詞典,發(fā)現許多涉及海洋生態(tài)的習語中,Fish作為海洋生態(tài)文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常通過隱喻被賦予其他語義,即用魚來比喻人,a fish (魚→沒出息的人)、a big fish (大亨)、a queer fish 或 a cool fish (冷靜而大膽的家伙)、a fresh fish (青年囚犯)、a poor fish (愚蠢而又可憐的家伙)、a queer fish (古怪的家伙)等。但從上可見,該詞用來喻人時,常帶貶義。也不乏有用loose fish表示“放蕩的家伙”,用shy fish表示“害羞的人”,用cold fish表示“冷漠的人”,;用drink like a fish表示“很會喝酒”,用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感到不自在”,用have other fish to fry表示“另有他事要做”,用swim like a fish比喻“善于游泳”。他們把“小地方的要人”說成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把“默不啃聲”比喻作as mute as a fish。當有人在戀愛中失意時,漢民族可能用“天涯何處無芳草”來表示安慰,而英國人則用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海里有的是魚)。這些習語是英國民族長期對魚類的觀察結果在語言中應用的縮影。 6 有關海洋生態(tài)的英語成語、諺語、習語的隱喻和聯(lián)想 比喻與聯(lián)想是不可分割的,比喻往往會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成語、諺語、習語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精煉語言,是含義豐富的固定說法。英漢成語、諺語、習語源遠流長,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英漢成語、諺語、習語分別記錄了不同民族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經濟生活,透視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由于英國是個島國,它地處海濱,由近海的各島嶼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變、好動、好奇的外傾性商業(yè)城市文化。這種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認為思辨理性的東西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強調的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注重空間的擴展與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驅使天地的文化觀。如:steal a march on 先發(fā)制人;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自主;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 英國是個島國,為了生存,不得不與氣候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抗爭。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源于航海或與海洋有關的成語、諺語、習語,如:weather (ride out) the storm安然度過了風暴,to weather the storm (安然度過了風暴),to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飲),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to be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進退維谷)。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 (否極泰來)。All rivers run into sea. (海納百川)。就拿burn one′s boat為何可被譯為“破釜沉舟”,原因是出自古羅馬凱撒大帝出征作戰(zhàn)時為了使士兵下定決心,決一死戰(zhàn),使士兵無退路,燒毀戰(zhàn)船。[10]因此,當看到這個習語是就要聯(lián)想到這一史實,這樣它隱喻的涵義就不言而喻了?,F今常用的這類英語習語表達有以下這些常用例子。 (1)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 有水何患無魚。(當失去一個好機會時,不要沮喪,機會多得很,你很快就會得到另一個。) (2)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3)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my net. 捉到網里的都是魚。(來者不拒,樂意做任何能獲利的事情) (4)Fools grow without watering. 傻瓜無法教。(朽木不可雕。) (5)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吃一塹,長一智。 (6)The mill cannot grind with the water that is past.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7)Don’t fish in troubled water. 不要渾水摸魚。 (8)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弱肉強食。 (10)Still water run deep. 靜水流深。(大智若愚。) (11)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魚游水底。(有價值之物不能輕易得到。) 7 結 語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如此無邊無垠的大海,不知有多少的“珍寶”,對深海海底的探索早在10世紀中就開始了。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既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大陸文化,也同樣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海洋文化。600多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開始長達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他所統(tǒng)帥的船隊,規(guī)模宏大,功能完備,組織嚴密;中國的造船、航海技術水平,提高到了其后近百年的所謂“大航海時代”也無法相比的高度。張開城說:“海洋文化是人?;蛹捌洚a物和結果,是人類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10]而且海洋生態(tài)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豐富的海底資源以及海洋生物更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 英語習語是英語中使用最普遍,表達力最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部分,是英語語言的精粹。此外,英語是比喻語言非常豐富的語言之一,隱喻居其之首。長期以來,隱喻一直是作為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而被加以研究的。近幾十年來,人們對隱喻的認識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實,大部分習語都是人類概念系統(tǒng)的產物,它的意義與各組成部分的意義都有一定的關系,而且起源于人類的經驗及生活常識。換句話說習語是概念性的,它的意義是有理據的而不是任意的。概念隱喻及人類的經驗為習語的意義提供了理據。 當博大精深的海洋生態(tài)文化與英語習語銜接在一起時,隱喻現象更是常見。由于筆者翻查領域甚窄,了解有限,但是深知各民族自身及賴以生存的一切條件:地理狀況、生態(tài)環(huán)境、季節(jié)更迭、氣候變化、社會文化背景構成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成語、諺語、習語正是這種民族文化的結晶。要想能夠全面了解有關海洋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習語的隱喻現象,要做到正確理解和恰當應用,決非易事,需下苦功,認真研究,長期積累才能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 普映山,汪曉明,張麗華,馮世梅.論海洋文化與外語學科構建[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增刊), 2009 (29): 82-85 [2]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1-20 [3] 普映山.TESL中文化導入的首要因素[J],西南林學院學報(增刊),2005 (25):17-22 [4] 張開城.海洋文化及其價值[N].中國海洋報,2008年4月11日 [5] 普映山.海洋文化翻譯語境探微[C].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33-348 [6] 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研究社,2006.1,1-10 [7] 黃遠竟, 唐廷君.從文化和認知角度看漢語對英語隱喻的借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9.9:40 [8] 陳珍廣, 祁慶生.英語名言引喻典故[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3,126 [9] 莊和誠.英語習語探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0,2 [10] 張開城等.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化產業(y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0:1-5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前專門論及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與隱喻現象方面的研究還鮮見報道。作為廣東海洋大學的學生,我們有責任結合自己所學的英語專業(yè)和海洋大學的學科實際,在導師指導下對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與隱喻現象進行深入探索。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鑒于目前對于關聯(lián)度較大的海洋文化中英語習語的隱喻研究還鮮見報道,本項目旨在通過收集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語料,并引入當今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對本項目組收集的語料進行較為深入的隱喻研究。本研究可以依托本校的涉海主流學科、專業(yè),突出涉海英語特色,預期研究成果可以填補海洋英語習語研究領域的空白,并能反向支撐本校的涉海主流學科和相關專業(yè)的發(fā)展。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鑒于目前對于關聯(lián)度較大的海洋文化中英語習語的隱喻研究還鮮見報道,本項目旨在通過收集海洋文化中的英語習語語料,并引入當今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對本項目組收集的語料進行較為深入的隱喻研究。本研究可以依托本校的涉海主流學科、專業(yè),突出涉海英語特色,預期研究成果可以填補海洋英語習語研究領域的空白,并能反向支撐本校的涉海主流學科和相關專業(yè)的發(fā)展。
作品摘要
- 海洋文化習語是英語中的精華,在英語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語習語中,隱喻現象不可勝數。作者通過回顧英語伴隨英國航海業(yè)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論證了西方海洋文化對于英語語言文學的巨大影響;通過對西方海洋文化和認知語言學的簡要論述,揭示了英語習語與西方海洋文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觀語境映射下的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的重要性。作者通過對認知語言學家有關隱喻是“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的解讀,從西方海洋歷史、宗教、行為、風俗文化等方面對英語習語及其隱喻現象進行了初步的實證研究。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廣東海洋大學第七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哲學社會科學類二等獎
參考文獻
- [1] Evans, I. H. 1975.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London: Cassell & Company Ltd., [2] Lakoff, G. &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 G. 1987. Women, F ire, and Dangerous Thing 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koff, G. & M.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李玲,2008,《論英語習語中的隱喻》?!断娉薄?理論版),(7):110-111 [6] 林書武,1997,《國外隱喻研究綜述》?!锻庹Z教學與研究》第1期:11-19 [7] 林書武, 1996,《語言的隱喻基礎》評介?!锻庹Z教學與研究》第1期 [8] 普映山,2009,《海洋文化翻譯語境探微》。北京:海洋出版社,333-348 [9] 普映山等,2009,《論海洋文化與外語學科構建》?!稄V東海洋大學學報》(29): 82-85 [10] 曲金良,1999,《海洋文化概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調查方式
- 個別交談 、圖片、照片、書報刊物、文件、其它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國外隱喻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詩學》《修辭學》中已有所研究。亞里士多德對隱喻的定義和功能的討論影響了其后二千多年西方修辭學對這一語言現象的解釋。20世紀70年代后期,歐美,尤其是美國學者對隱喻的研究達到了約翰遜等人戲稱的“隱喻狂熱”時代。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G. Lakoff 和M. Johonson所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掀起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研究熱潮。認知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只是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認知現象。西方許多哲學家、修辭學家和語言學家對隱喻的研究對我們認識隱喻現象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隱喻在國外是個眾多學科關注的熱門話題,對隱喻的研究在國外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其中以 Lakoff &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對于其漢譯的研究卻鳳毛麟角。國內對隱喻研究也有較系統(tǒng)的評述,例如林書武、束定芳、李福印的專著,特別是束定芳的專著,全面闡述隱喻學研究的概況,介紹和評述各種隱喻理論,對隱喻的類型和句法特征、現代隱喻學的研究發(fā)展方向作了全面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