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從隱喻學角度賞析《一個推銷員的生活》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一個推銷員的生活》描述主人公波特雖然嚴重殘疾卻從不放棄希望。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如果采用隱喻學的一些理論對文章從字、詞、句、段、篇進行分析,學生會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實際應(yīng)用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旨在:我們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做到理解隱喻學,對于加深我們的記憶,促進我們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
- 詳細介紹:
- 一.引言 二.隱喻理論在學習理解中的運用 (一) 概念隱喻的使用 (二)擬人隱喻的使用 (三)隱喻學中概念整合理論 (四)隱喻學中的語言象似性 三.結(jié)論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當代大學生總會面臨英語學習遲緩不前的困境,為能幫助學生在已經(jīng)擁有中等英語水平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地學習英語,本文將從理論上探討隱喻意識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學習能力的關(guān)系。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國內(nèi)關(guān)于隱喻研究起步較晚,內(nèi)容上大都集中于認知語言學領(lǐng)域。將隱喻理論的研究成果應(yīng)用于外語詞匯教學的研究很少。故此研究主題確有創(chuàng)新性,獨特性。
應(yīng)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有理據(jù)的東西學起來比沒有理據(jù)的要容易一些,有理據(jù)的知識記憶與使用起來也要比沒有理據(jù)的要容易一些。(劉正光,2010)Csabi( 2004)也表達同樣的看法,認為對有意識的概念聯(lián)系有助于學習者有效地理解和使用目標語。事實上,當學習者了解了語言的工作方式,他們就會開始建構(gòu)或重新建構(gòu)他們個人關(guān)于所學語言的各種假設(shè)。
作品摘要
- 《一個推銷員的生活》描述主人公波特雖然嚴重殘疾卻從不放棄希望。教師如果有意識的用認知語言學的一些理論對文章從字、詞、句、段、篇進行分析,那么會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jié)果
- 無
參考文獻
- [1] 劉正光.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J]. 外語研究. 2010(1):8-14 [2].Cater,R..Language awareness and language learning[C]∥M.Hoey.Data,Description,Discourse.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139-150. [3] Csábi,S.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of polysemy in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C]∥M.Archard & S.Niemeier.Cognitive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4 [4] 李蔭華.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3.[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23-228 [5] Daniel Rigney,. The Metaphorical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Theory.[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Maryland. 2001: [6] 蘇立昌 常洪嶺.從“戰(zhàn)爭”概念隱喻看文化因素對語言的影響,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58-62 [7]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調(diào)查方式
- 問卷調(diào)查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自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面世以來,人們對隱喻的認識打破了傳統(tǒng)修辭學的限制。語言學界對隱喻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一派方興未艾的態(tài)勢。隨著語言學界對于隱喻研究的深入,關(guān)于隱喻是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轉(zhuǎn)引自 束定芳,2000)這一觀點得到了語言學界的廣泛認同。隱喻從一種簡單的修辭手法到一種思維模式,很多學者們都有自己的見解。Boers(2000)提出,如果隱喻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那么語言學習的不同階段,就必然會碰到這種修辭性語篇,而掌握這種日常的修辭性語篇一定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Sweetser(1990)指出,在詞義的變化中,隱喻起主要的建構(gòu)作用。同樣在隱喻性詞義這一塊,李杰(2004)也指出,隱喻認知對多義詞的形成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Lakoff&Johnson(1980)也曾指出,某一文化中最為基本的價值觀是與這一文化中最為基本的概念隱喻結(jié)構(gòu)相一致,而且文化還包括一個人生活于其中的大文化,亞文化,群體文化和個人價值觀。在歷史的河流中,以Lakoff和Johnson為首提出的隱喻成了英語學習研究史上的一道亮光,為英語學習指明了一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