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廣東高職生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的現狀及其關系研究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為分析廣東高職生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現狀,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對廣東15所高職院校153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4名學生、1名教師進行個案訪談。結果發(fā)現:廣東高職生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處于中上水平,挫折感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兩兩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應付方式對挫折感產生影響的過程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
- 詳細介紹:
- 本研究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該選題研究的現狀與不足,結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理論假設;第二部分,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個案訪談法;第三部分,研究結果:展示廣東高職生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的現狀,三者的關系模型圖;第四部分,討論與分析:深入探討廣東高職生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的特點以及三者之間相互的影響關系。第五部分,結論:在充分討論、分析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科學的結論;第六部分,教育建議:結合研究成果提出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應付方式,提高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對策。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生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現狀及其關系,同時將深入研究抗挫折心理能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結合前人研究和相關理論分析,提出假設模型與競爭模型,并予以驗證。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作品研究手段與結果具有科學性、首創(chuàng)性、獨特性,是國內第一次對高職生的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三者的關系進行建模研究,從理論假設模型的提出到模型驗證。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比普通院校的大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多重心理壓力,屬于一個受挫頻率較高的群體。本研究成果將為建構提高高職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模式及實施高職生抗挫折心理教育課程體系等方面起到完善或補充的作用,同時也為改變目前的局面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作品摘要
- 摘要:為了分析廣東高職生的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的現狀,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問卷》、《大學生挫折感問卷》和《應付方式問卷》,對粵東、粵西、粵北和珠三角地區(qū)15所高職院校的153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1)廣東高職生的應付方式較為積極,抗挫折心理能力整體處于中上水平,挫折感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廣東高職生應付方式與挫折感的多個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各因子間普遍呈顯著負相關;應付方式與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多個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相關。(3)心理調節(jié)、自我防御是挫折感的重要預測變量,心理調節(jié)、疏導宣泄、自我防御等應付方式是抗挫心理能力的有效預測變量,抗挫心理能力的七個因子對挫折感有反向預測作用。(4)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應付方式對挫折感的影響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2011年4月,該作品獲廣東省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參考文獻
- [1]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梁寶勇.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J].心理學報2002 34(6):643-650 [3]孫配貞,鄭雪,余祖?zhèn)?初中生感戴狀況與學校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1) [4]王紅姣,盧家楣.高職生壓力源與應付方式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9 32(6):1328-1332 [5]王靜瓊,張衛(wèi),朱祖德,甄霜菊,麥玉嬌,李董平.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的中介效應模型[J].心理學報2010 42(2):262-270 [6]韋有華,湯盛欽.大學生應付活動的測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7 29(1):67- 74 [7]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 36(5):614-620 [8]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272-275 [9]張旭東,陳少珍,李志玲,姚少賢.大學生生命智慧與應付方式的關系探討[J].心理科學2008 31(3):725-728 [10]張旭東. 大學生抗挫素質問題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0 16(1):107-108
調查方式
- 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問卷》、《大學生挫折感問卷》和《應付方式問卷》,對粵東、粵西、粵北和珠三角地區(qū)15所高職院校的153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4名學生、1名教師進行現場個案訪談。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對挫折所引起的感受,也有人提出的特定的概念,即挫折感。一般來說,挫折本身的性質越嚴重,挫折感就會越顯著,挫折本身的強度越大,挫折感也就越強烈。張旭東等認為由于挫折認知的存在而使人產生挫折感受,而挫折認知是抗挫折心理能力的一個方面,擁有科學的挫折認知、歸因能力,能有限地降低個體的挫折感。通常情況下,抗挫折心理能力好的人,能夠忍受重大挫折情境 ,并以理智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法對待挫折感 ,在挫折情境面前能夠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力。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后,能夠容忍挫折和排解挫折的總水平,與抗挫素質相似。挫折容忍力和復原力都是對挫折的應對能力,共同組成抗挫折心理能力。應對是一個過程,挫折容忍力和挫折復原力分別表現在應對過程的不同階段,挫折容忍力是應對的前一階段,挫折復原力是應對的后一階段。換個角度來說,抗挫折心理能力是一種應付能力,可以在后天中不斷地培養(yǎng)與提高的,與應付方式有密切的聯系。 應付方式,可簡單的理解為人們對付內外環(huán)境要求及其有關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時又可稱為應付策略或應付機制。根據特質論的觀點,個體在不同的應激情境中存在著傾向性的、相對穩(wěn)定的應付方式。由于特質論主張應付方式的效果是可以預先評價的,可通過評價個體在應激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應付風格來實現對應付方式的了解。應付風格主要受個體人格因素的影響,重在描述一個人在應激狀態(tài)下經常怎樣做或最可能怎樣做。根據這個設想,特質論對應付方式的分類作了等級性安排,或者按照應付方式對身心的可能影響,把應付區(qū)分為積極性與消極性應付風格。我國學者張旭東等把應付方式分為三種不同風格的機制:心理調節(jié)機制、疏導宣泄機制、外部疏導機制。 顯而易見,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之間的關系密切。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關于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關系機制的研究報道。張旭東等人在關于生命智慧的系列研究中發(fā)現:生命智慧與應付方式之間存在高相關;大學生生命智慧與抗挫素質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生命智慧能顯著地預測抗挫素質水平;大學生生命智慧與受挫頻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該系列研究說明應付方式、抗挫素質、受挫頻率都與生命智慧關系密切,但是沒能跳出生命智慧的角度,對應付方式、抗挫折心理能力與挫折感三者的關系機制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