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為了探討醫(yī)科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對醫(yī)科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論如下:醫(yī)學生心理韌性普遍較高,而且自我效能高、社會支持好、家庭功能過度情感卷入是影響心理韌性的重要因素。
- 詳細介紹:
- 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對429名醫(yī)科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運用SPSS16.0軟件進行資料錄入并做t 檢驗,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①男生心理韌性均分為(91.7±1.17)分,顯著低于女生(96.6±1.13)分(t=-4.36,P﹤0.05),獨生子女心理韌性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且在心理韌性積極認知維度的得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9,P﹤0.05)。②大學生的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r=0.344)、社會支持(r=0.279)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與家庭功能各維度(除了行為控制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③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性別、情感介入等因素能較好的預測醫(yī)學生的心理韌性,解釋率為23.8%。綜上認為:自我效能高、社會支持好、家庭功能過度情感卷入對醫(yī)科大學生心理韌性有重要的影響。關于其他影響因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描述當前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探討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國外研究認為來自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所組成的動力系統(tǒng),共同抵抗環(huán)境對心理的不利影響。而我國對此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多以綜述為主,研究報告卻很少。本研究采用心理韌性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 社會支持量表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對醫(yī)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以探討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提高日后在工作崗位上靈活應對各種壓力的能力。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1)在醫(yī)學院校首次開展大學生心理韌性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豐富了我國心理學領域的熱點研究內容,為提高醫(yī)學生心理韌性水平提供科學參考依據(jù)。 (2)本研究從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所組成的動力系統(tǒng)角度出發(fā),研究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了個人——家庭——社會三要素對心理韌性的作用機制,填補了國內心理韌性研究現(xiàn)況的空白。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當前醫(yī)學生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以及人際關系壓力,心理壓力較大,若沒有很好的心理韌性,在面臨緊張沖突的情境下很有可能應對失敗。我們對它們和心理韌性的關系做較深入的研究,探索對心理韌性影響比較突出的因素,根據(jù)所篩選的心理韌性較差的醫(y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其健康的心理結構,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態(tài),使其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崗位上能夠靈活自如地應對各種壓力。
作品摘要
- 目的 探討醫(yī)科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方法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對429名醫(yī)科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 結果 ①男生心理韌性均分為(91.7±1.17)分,顯著低于女生(96.6±1.13)分(t=-4.36,P﹤0.05),獨生子女心理韌性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且在心理韌性積極認知維度的得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9,P﹤0.05)。②大學生的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r=0.344)、社會支持(r=0.279)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與家庭功能各維度(除行為控制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③進一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性別、情感介入等因素能較好的預測醫(yī)學生的心理韌性,解釋率為23.8%。 結論 醫(yī)學生心理韌性普遍較高,而且自我效能高、社會支持好、家庭功能過度情感卷入是影響心理韌性的重要因素。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Masten Ann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J],2001,56(3):227-238. 2.Tugade MM, Fredrickson BL.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2004,86(2):320-333. 3.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研究綜述[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4):314-318. 4.陽毅,歐陽娜.國外關于復原力的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539-541. 5.李曉文,孫曉玲.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豐富性及其調節(jié)作用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5(4):46-51. 6.孫曉玲,李曉文,吳明證.青少年自我復雜性的測量及其壓力緩沖作用探討[J].心理學報, 2006,38(5):751-761.
調查方式
- 問卷 現(xiàn)場采訪 個別交談 會議 集體組織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20 世紀 70年代,心理學界開始對心理韌性的研究,并逐漸成為一個廣受各國心理學家關注的心理學領域。心理韌性也稱心理彈性,是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 盡管對于心理韌性的定義及核心術語,心理學領域至今沒有完全達成統(tǒng)一,但大多數(shù)韌性理論中都包含外部支持性力量(也稱外在保護性因子)和個體能力(也稱內在保護性因子)兩個因素。 國外對心理韌性的研究非常廣泛,認為來自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所組成的動力系統(tǒng),共同抵抗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Caren 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好的非裔美國學生能克服家庭經(jīng)濟狀況差、成長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實現(xiàn)學業(yè)上的成功, 并對所處環(huán)境給自己造成的影響做出相對積極的評價。James 等人的研究認為較好的心理韌性有助于學生更加積極地看待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更加樂觀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 可見,心理韌性好的個體傾向于對各種問題可能給自己造成的影響做出比較積極樂觀的評價和預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而我國對此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多以綜述為主,研究報告卻很少。李曉文等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豐富性對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主要是通過彈性作為中介發(fā)揮作用的,孫曉玲等人研究認為自我復雜性是影響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個人、家庭、社會等因素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如何國內尚未見深入的探討研究。在高等醫(yī)學教育中,全面理解醫(yī)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培養(yǎng)其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態(tài),完善醫(yī)學生的適應系統(tǒng)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