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70yerg老太,狠狠的日,欧美人与动牲交a免费,中文字幕成人网站

基本信息

項目名稱:
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初步研究
小類:
生命科學
簡介:
  本項目針對吉林省安圖藥植園中的白蘚葉斑病進行研究。通過田間調查進行癥狀描述,采集田間病株,對分離獲得的可疑病原物進行培養(yǎng),致病性測定以及ITS序列測定分析,鑒定出該病害的病原菌為白蘚莖點霉(Phoma dictamnicola Boerema et al.)。本研究為國內外首次報道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在我國的發(fā)生。
詳細介紹:
  病害在田間發(fā)病率高達100%,病部面積至少占整株葉面積25%。發(fā)病初期,在上部和下部的發(fā)病葉片上,出現(xiàn)褐色小斑,隨后,病斑擴展成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灰白色,邊緣暗褐色的病斑,病斑繼續(xù)擴展,并相互愈合,致葉片壞死。繼之,發(fā)病葉片上出現(xiàn)大量的暗褐色至黑色亞球形或橢圓形黑色點粒狀物。采用組織分離法獲得9個菌落形態(tài)基本一致的菌株,并對其中4個產孢量大的菌株Ddph-1,Ddph-2,Ddph-3,Ddph-4進行致病性測定,結果表明4個菌株均有致病力,為該病害的病原。病菌的形態(tài)學研究結果表明,該病菌為白蘚莖點霉(Phoma dictamnicola Boerema et al.)。病原菌的ITS序列在GenBank進行登錄,登錄號為No. FR681861,與CBS507.91莖點霉菌株 (Accession No. GU237877) 和KACC42445菌株 (Accession No. EF600960)一致性為99%,進一步證明形態(tài)學鑒定的正確性。

作品圖片

  • 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初步研究
  • 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初步研究
  • 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初步研究
  • 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初步研究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筆者在北藥基地安圖藥植園中發(fā)現(xiàn)藥用植物白蘚遭受一種葉斑病,白蘚的發(fā)病率可達100%,整株葉片至少有25%的葉面積受到侵害,給白蘚的生產帶來嚴重威脅。本研究通過病害標本的采集、病原菌的分離與純化、病原菌致病性測定原菌的形態(tài)學鑒定以及分子生物學鑒定,確定了白蘚葉斑病的病原菌的種類。為白蘚葉斑病的防治奠定了病原學基礎。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本研究為國內外首次報道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在我國的發(fā)生,確定了白蘚葉斑病病原菌的分類地位,為生產上防治該病害奠定了病原學基礎。在研究方法上,參考現(xiàn)行國際上較為公認的由荷蘭瓦赫寧恩大學 G.H.Boerema等人著的《PHOMA IDENTIFICATION MANUAL》中的研究方法,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手段對病原菌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科學可靠。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隨著北藥基地的建立,白蘚大面積人工栽培,導致病害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白蘚生產和藥材的質量。目前關于白蘚病害的記載和報道尤為罕見,致使在病害發(fā)生期間,無法選擇高效低毒的藥劑進行有效防治,農藥濫用和過量使用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最終導致藥材農藥殘留超標,品質下降。本研究旨在為白蘚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

學術論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吉林省安圖藥植園中的白蘚葉斑病進行研究。采用組織分離法獲得9個菌落形態(tài)基本一致的菌株,并對其中4個產孢量大的菌株Ddph-1,Ddph-2,Ddph-3,Ddph-4進行致病性測定,結果表明4個菌株均有致病力,為該病害的病原。病菌的形態(tài)學研究結果表明,該病菌為白蘚莖點霉(Phoma dictamnicola Boerema et al.)。病原菌的ITS序列在GenBank進行登錄,登錄號為No. FR681861,與CBS507.91莖點霉菌株 (Accession No. GU237877) 和KACC42445菌株 (Accession No. EF600960)一致性為99%,進一步證明形態(tài)學鑒定的正確性。本研究為國內外首次報道白蘚莖點霉葉斑病在我國的發(fā)生。

獲獎情況

  本研究發(fā)表于SCI源刊:Plant Disease 16-Jan-2011   論文題目:First Report of Leaf Spots on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Caused by Phoma dictamnicola in China   Manuscript ID : PDIS-01-11-0039-PDN   在2011年吉林省“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鑒定結果

  形態(tài)學上看,分離到的病菌和Boerema 等人報道的白蘚莖點霉一致。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形態(tài)學鑒定的正確性。該病菌鑒定為Phoma dictamnicola Boerema et al.

參考文獻

[1]S. S. JIANG et al. Biosci. Biotechnol[J]. Biochem. 2008, 72 (3): 660–665. [2] G. H. Boerema et al. Phoma identificatión manual: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fic and infra-specific taxa in culture[M]. 2004,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U.K. [3] 于金鳳, 張修國, 李紅美, 等. 立枯絲核菌第一融合群的遺傳分化[J]. 菌物系統(tǒng), 2003, 22(1): 69-73. [4] D. E. L. Cooke et al. Mycol. Res[J]. 1997, 101:667. [5] 白金鎧.中國真菌志 第十七卷 球殼孢目 殼二孢屬 殼針孢屬[M]. 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118. [6] 白金鎧.中國真菌志 第十五卷 球殼孢目 莖點霉屬 葉點霉屬[M]. 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193-194.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國內對白蘚病害的研究罕有報道,《中國真菌志 第十七卷 球殼孢目 殼二孢屬 殼針孢屬》中有關于白蘚葉斑病的記載,病菌鑒定為殼二孢屬,與本研究所描述的病害癥狀不同。另外《中國真菌志 第十五卷 球殼孢目 莖點霉屬 葉點霉屬》中有白蘚葉點霉的相關報道,病原菌鑒定為古氏葉點霉,與本研究結果不符。國內關于莖點霉和葉點霉的分類方法比較主觀,寄生在葉上的就定為葉點霉,寄生在莖上的就定為莖點霉,尚不科學和規(guī)范。
建議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