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小學數(shù)學─運用資訊科技配合教學的例子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筆者利用Geometer's Sketchpad把一道關于圖形面積的解難題形象化地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探究,藉以提升學習趣味及更有效地呈現(xiàn)學習情境,幫助訓練學生的解難能力。
- 詳細介紹:
- 筆者所設計的教材適用于小四生,而探究范疇屬于圖形拼砌與分割及面積。 題目的選取主要關注學生要運用他們的解難能力在已有知識下解決問題。對于這難以透過單純的運算去找出圖形的面積,筆者認為能增強學生對圖形的觀察及對圖形感知的提升。 在本設計中,教師可利用不同的錦囊去刺激學生的思考,期間學生可透過Geometer's Sketchpad自行對圖形作出不同的移動,從而推敲解題方法,找出問題的答案。過程中,筆者會在不同階段派發(fā)工作紙予學生,這樣就可于課堂教學上得到較快較密集的回饋。 同時,學生在思考、嘗試的過程中,亦能訓練他們的解難能力。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筆者撰寫本作品是希望在教學上能應用出來,讓學生抱著輕松的心情去嘗試解決難題,并強化已有知識。即使學生因為個別差異的問題而未能立時想到答案,按鈕的設計亦有助向學生作進一步提示,令他們有成功感,不會害怕數(shù)學。至少,可以自行移動圖形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趣味,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下學習,學生自然不會抗拒。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筆者利用Geometer's Sketchpad所設計的教材,當中的圖形可按按鈕而自行轉動,或按動一點以手動,這個設計在教學上是很有用的。在本題的三角形中,若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用嚴謹?shù)臄?shù)學方法告訴他們正六邊形內(nèi)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是難的。然而透過轉動,結果自然而出,這也是平常在傳統(tǒng)教學上難以做到的。如此,學生的數(shù)學興趣及對圖形的能知也有提升的機會。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本作品適用于對圖形拼砌與分割及面積已認識的學生。老師可利用本作品進行教學,讓學生解答此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解難能力及對圖形的感知。
作品摘要
- 筆者利用Geometer's Sketchpad設計的教材及工作紙,讓教師可在教學時運用,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找出本解難題的答案。與此同時,亦能提升教學趣味及效能。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本作品未曾發(fā)表登刊。
參考文獻
- NIL
調(diào)查方式
- NIL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N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