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活躍在中國土地上的“洋個體”--浙江義烏常駐外商與地方社會融合狀況的調查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浙江義烏市有常駐外商1萬余人,是中國常駐外商人數(shù)最多的縣級城市。這些外商大多從事個體經(jīng)營,因而被當?shù)厝朔Q為“洋個體”。經(jīng)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義烏市為吸引“洋個體”常駐,努力使小商品市場最大化、國際化,大力促進了外商常駐化,構成了“洋個體”融合中國地方社會的前提條件;義烏“洋個體”與當?shù)厣鐣慕?jīng)濟層面融合較多,社會層面的融合正在擴展廣度,文化和心理層面還未能深入;義烏市在促進“洋個體”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方面,積累了比較成功經(jīng)驗,主要表現(xiàn)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經(jīng)商條件,強化舒適的生活服務,推進多元的文化融合;為促使“洋個體”現(xiàn)階段和未來更好地融入中國地方,要進一步優(yōu)化環(huán)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常駐外商,實現(xiàn)外商與中國地方更加和諧;要與時俱進,就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出臺更有利于對外開放、促進外商與中國社會進一步融合的新舉措、新政策。
- 詳細介紹:
- 經(jīng)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qū),不僅在省級城市,而且在地、縣級城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商人在此常駐。浙江義烏市有常駐外商1萬余人,是中國常駐外商人數(shù)最多的縣級城市。這些外商大多從事個體經(jīng)營,因而被當?shù)厝朔Q為“洋個體”。該市在吸引外商經(jīng)營、促進常駐外商與駐地融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義烏的做法和經(jīng)驗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對其他地區(qū)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吸引外商具有示范或借鑒意義。 義烏市為吸引“洋個體”常駐,努力使小商品市場最大化、國際化,大大促進了外商的常駐化,構成了“洋個體” 融合中國地方社會的前提條件。 本作品根據(jù)移民與社會融合的相關理論,就“洋個體”在經(jīng)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和文化層面上與駐地融合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經(jīng)過分析后認為:義烏“洋個體”與當?shù)厣鐣娜诤仙刑幱谄鹗茧A段:經(jīng)濟層面融合較多,社會層面的融合正在擴展廣度,心理和文化層面的融合目前剛剛起步,還未能深入。 本作品總結了義烏在促進“洋個體”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過程中的成功經(jīng)驗,主要體現(xiàn)為: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經(jīng)商條件,強化舒適的生活服務,推進多元的文化融合。 在以上調查的基礎上,本作品就現(xiàn)階段和未來如何促使“洋個體”更好地融入駐地提出了對策建議:要進一步優(yōu)化環(huán)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常駐外商;要與時俱進,就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出臺更有利于對外開放、促進外商與中國社會進一步融合的新舉措、新政策。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浙江義烏是中國常駐外商人數(shù)最多的縣級城市,共1萬余人。該市在促進常駐外商與地方融合方面有著積極探索。本文對其做法和實踐效果進行調查,旨在總結經(jīng)驗,提供借鑒,以促進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 基本思路:調查“洋個體”常駐義烏的條件及形成原因;調查“洋個體”與義烏社會的融合狀況;總結義烏促進“洋個體”與地方社會融合的成功經(jīng)驗;針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已有的關于義烏的研究多選擇經(jīng)濟學角度。本研究主要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常駐外商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情況,具有獨特性。 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未來中小城市將成為外商的重要常駐地。目前相關研究尚少,本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 課題組負責人為義烏籍大學生,同時為浙中區(qū)域經(jīng)濟研究所研究員,對調查內容具有認識和研究基礎,并擁有開展研究的有利條件。所獲材料詳實,確保本研究具有科學性。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對地方層面:本作品對義烏市具有總結經(jīng)驗、探索新問題的價值,為促進當?shù)剡M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參考,同時為中國其他地區(qū)吸引外商、擴大對外開放提供示范或借鑒。 對國家層面:本作品以浙江義烏為實例,從常駐外籍人士與中國地方社會關系的工作中,總結改革開放30年促進外籍人士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的重要經(jīng)驗,對國家制定和完善宏觀政策、構建全球化進程中的和諧社會具有參考價值。
作品摘要
- 浙江義烏有常駐外商1萬余人,是中國常駐外商人數(shù)最多的縣級城市。這些外商大多從事個體經(jīng)營,因而被當?shù)厝朔Q為“洋個體”。經(jīng)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義烏市為吸引“洋個體”常駐,努力使小商品市場最大化、國際化,大力促進了外商常駐化,構成了“洋個體”融合中國地方社會的前提條件;義烏“洋個體”與當?shù)厣鐣慕?jīng)濟層面融合較多,社會層面的融合正在擴展廣度,文化和心理層面還未能深入;義烏市在促進“洋個體”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方面,積累了比較成功經(jīng)驗,主要表現(xiàn)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經(jīng)商條件,強化舒適的生活服務,推進多元的文化融合;為促使“洋個體”現(xiàn)階段和未來更好地融入中國地方,要進一步優(yōu)化環(huán)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常駐外商,實現(xiàn)外商與中國地方更加和諧;要與時俱進,就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出臺更有利于對外開放、促進外商與中國社會進一步融合的新舉措、新政策。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本作品獲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某校校內選拔賽一等獎。
參考文獻
- [1] 喬治?弗提奧?塔皮諾斯.全球化、區(qū)域融合、跨國移民(祝東力譯)[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1,(3). [2] 任遠,鄔民樂.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J].人口研究,2006,(03). [3] 田凱.關于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性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1995(5). [4]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 [5]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 [6] 郭星華,儲卉娟.從鄉(xiāng)村到都市:融入與隔離——關于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4,(3). [7] 王春光.農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 [8] 義烏市2000~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9] 義烏市2000~2008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10] 陳旭華,朱華兵.義烏外商生存狀況調查[J].中外企業(yè)家,2007,(03).
調查方式
- 走訪,問卷,現(xiàn)場采訪,人員介紹,個別交談,圖片、照片,書報刊物,統(tǒng)計報表,影視資料,文件,自發(fā),其它。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已有30年,與世界各國各方面交往不斷加強,國際人口的流動也越來越多。從中國人移民國外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就業(yè),到漸漸有外國人選擇定居中國,預計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更多的外國人將常駐中國,并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關注中國地方社會的這一特殊群體,探討其與中國地方社會的融合已成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本調查研究以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相關研究為理論基礎,選取浙江義烏這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區(qū)的常駐外商為實例,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這一群體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的狀況。 早在19世紀90年代,以美國社會學家帕克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就開始研究從歐洲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如何適應新的環(huán)境(例如,芝加哥城)。對流動人口與當?shù)刂髁魃鐣诤系难芯恳彩俏鞣窖芯恐械囊粋€經(jīng)典命題。近年來,在我國,流動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會已經(jīng)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田凱(1995)提出流動人口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實際上是再社會化過程,它包括三個層面:經(jīng)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或文化層面。朱力(2002)認為這三個方面是依次遞進的。王春光(2001)從社會認同和社會融合的關系出發(fā),考察了新生代社會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和社會融合的問題,郭星華(2004)引入社會距離的概念,對新生代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梢园l(fā)現(xiàn),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有社會融合和社會排斥的理論介紹,且以農民工這一群體為主要對象的成果,涉及常駐外商的社會融合的研究尚少。僅有的研究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或廣州、深圳等改革開放的前沿,基本沒有關注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中的這一群體是有別于大城市的,并且預計在未來這類人群會成為定居中國的外籍人士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在針對浙江義烏的研究中,目前還是主要以經(jīng)濟學分析為主,當?shù)亓x烏工商學院于2005年曾展開的一項“義烏外商生存狀況調查”是僅有的相關的調查,它以問卷形式展開調查,主要是展示問卷結果,理論分析相對欠缺。 綜上所述,本課題從社會學的角度就義烏常駐外商與中國地方社會的融合作了有益的探討,其不但對浙江義烏,同時對中國其他中小城市常駐外籍人士與中國地方社會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案例,將有利于推動國內學術界對此方面研究的深入,因此具有鮮明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