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跨越兩性界線--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成因與引領研究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轉型期,外來文化大量涌入,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性別文化也正發(fā)生著迅速變化。傳統(tǒng)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已難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雙性化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目前,我國大學生性別角色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單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個體迅速減少,未分化個體陡然上升,但這并未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足夠重視。本研究歷時近一年,在對全國東、中、西部27所高校的500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39名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從而為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引領提供了依據(jù)。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中未分化、雙性化和單性化 “三足鼎立”,各占約三分之一,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者已成為少數(shù)人群;與已有研究相比雙性化比例有所上升,但與此同時,未分化比例也大大提高, “喜憂參半”。在對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性別角色引領的早期性、持續(xù)性、針對性和立體化四大原則,并提出了具體的引領策略,為我國大學生雙性化發(fā)展提供了指引。
- 詳細介紹:
-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變革的轉型期。外來文化大量涌入,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使得性別文化正發(fā)生著迅速的變化。面對多元文化、多重標準和多種期待,大學生無所適從,難以建立穩(wěn)定的性別認同。已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典型的單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個體大大減少,未分化個體陡然升高,我國大學生性別角色正發(fā)生著嚴重的偏移。然而這并未引起學術界和社會應有關注,家庭、學校、傳媒還有意無意間推波助瀾,加劇了未分化個體的形成。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fā)展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學習、工作和生活,也影響到民族素質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跨越兩性界線、發(fā)展雙性化人格成為時代的要求,典型的男性化、女性化個體已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怎樣抑制未分化個體的形成,并進一步促進雙性化個體的發(fā)展,成為社會各界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全面、深入的實證研究為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引領提供了依據(jù)。 調查研究對全國東、中、西部27所高校的五千多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學校的地域、類型和被試的性別、專業(yè)、年級等做了平衡,有效保證了取樣的有效性。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未分化、雙性化和單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三足鼎立”,各占約三分之一,典型的單性化已成為少數(shù)人群;未分化和雙性化比例與已有研究相比均有所提高,表現(xiàn)出“喜憂參半”的局勢;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未分化有所降低、雙性化比例逐步提高,大學期間是性別角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從性別角色發(fā)展來看,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最優(yōu),忽視型次之,溺愛型最差;非獨生子女的性別角色發(fā)展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調查研究全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fā)展特點,揭示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性別角色的引領提供了依據(jù)。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訪談研究對39名大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得到訪談錄音近60小時,以1比6到7小時的比例將錄音文件轉錄為文本文件后,得到23萬5千字的訪談文本。在對文本進行質性分析的基礎上得到影響性別角色的兩大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和認知因素。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個性與期待,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的影響等;認知因素是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的內因,自我期待、自我調節(jié)是核心,個體通過積極的期待與調節(jié),有意識地塑造自我的性別角色,使其不斷的發(fā)展、完善。 在對以上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具體的引導策略:(1)把自主權交給孩子。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最優(yōu),忽視型次之,溺愛型最差,按照愛與控制的劃分法,提示我們自主性在個體雙性化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教養(yǎng)過程中,父母應將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培養(yǎng)他們獨立、進取、責任等優(yōu)良品質;(2)建立和諧的家庭氣氛。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親子之間的良好溝通、融洽關系,二是兄弟姐妹間的和諧關系,父母應積極引導其健康的競爭觀,建立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的融洽氣氛;(3)避免性別刻板印象,正確期待與引導。父母的期待和引導有很強的塑造性,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刻板化,孩子將難以發(fā)展出優(yōu)良的雙性化人格。因此,父母應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期待和引導,避免性別刻板化;(4)塑造自我,發(fā)揮個人能動性。認知因素在個體的性別角色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對于性別角色的積極發(fā)展,個體自身的責任也難以逃避,需要個體積極主動地自我塑造,發(fā)揮個人的能動性。在具體對策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歸納出性別角色引領時的四大原則:早期性原則,個體性別角色的發(fā)展在幼兒是即已開始,對其的引領應從小開始;持續(xù)性原則,大學期間仍然是性別角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表明性別角色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是一個終身的過程,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引導;針對性原則,不同個體的發(fā)展階段不同,其所處的環(huán)境也有差異,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個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引領策略;立體化原則,個體性別角色發(fā)展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只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多層面、立體化的網(wǎng)絡,才能保證引領的積極效果。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雙性化比例有所升高,隨年級發(fā)展大學生未分化比例有所減低,雙性化比例逐漸上升,這些讓我們對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我國大學生中未分化仍然占據(jù)很高的比例,與雙性化相當,即使在發(fā)展最優(yōu)的四年級被試的未分化比例仍然很高,遠遠超過男性化和女性化。因此,在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能動性的同時,只有加強家庭、學校、媒體、社會的積極引導,才能有效保證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健康發(fā)展,才能保證我國未來民族素質的優(yōu)良發(fā)展!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理論層面,綜合運用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深入性別角色形成機制層面,深化已有研究;實踐層面,轉型期我國大學生性別角色悄然變化,未分化比例迅速升高,傳統(tǒng)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驟然降低,本研究為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引領提供對策和依據(jù)。 基本思路:首先全面調查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了解其發(fā)展特點與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典型個案進行深度訪談,探明性別角色影響機理,兩者相互佐證、相互支持。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1.首次采用最新編制的中國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考察大學生性別角色狀況;樣本調查量大,遍及東、中、西部27所高校5008名大學生,結果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 2.率先引入質化研究方法,將性別角色的探討深入到成因層面;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了質化分析思路,使研究結果更科學、客觀。 3.大學生性別角色正發(fā)生著嚴重的偏移,通過對現(xiàn)狀和成因的探索,率先提供了引領依據(jù)與對策。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1.描述層面,全面揭示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對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特點、趨勢的揭示,表明了性別角色引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明了引領方向。 2.解釋層面,深入探討性別角色影響因素。家庭和認知是兩大主要因素,前者包括父母個性、期待、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關系,后者以自我期待和調節(jié)為核心,保證了引領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3.引領層面,在以上兩個層面的基礎上提出了引領原則和引領策略,為各方提供了具體幫助。
作品摘要
- 本研究綜合運用量化和質化研究,揭示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為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引領提供依據(jù)與對策。研究采用劉電芝教授編制的中國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在中國東、中、西部27所高校取樣,回收有效問卷5008份,得到有效數(shù)據(jù)311874個,全面揭示了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對39名本科生進行深度訪談,對轉錄得到的235000字的訪談文本進行編碼分析,歸納出影響性別角色的六大因素。 結果表明:(1)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雙性化和未分化迅速增長,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已退居為少數(shù)人群;(2)大學階段是個體性別角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中認知因素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3)非獨生子女性別角色發(fā)展優(yōu)于獨生子女,前者雙性化顯著高于后者,未分化低于后者;(4)影響性別角色的主要因素為家庭、同伴和自我期待,家庭中的教養(yǎng)方式影響最大,民主型最優(yōu),溺愛型最差;(5)良好的家庭氣氛、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有助于雙性化發(fā)展。 在對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性別角色引領的早期性、持續(xù)性、針對性、立體化四大原則和具體對策。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1.論文《大學生性別角色是怎樣形成的——雙性化與未分化個案的對比研究》被心理學權威核心刊物《心理科學》錄用。 2.《家庭結構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性別角色的影響》被中文核心期刊《蘇州大學學報》錄用。 3.本研究成果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國內有100多家媒體報道,省級和省級以上的媒體達50多家。其中報紙有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揚子晚報、城市商報、江南時報、姑蘇晚報等。網(wǎng)站有中央電視臺網(wǎng)、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中青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中廣網(wǎng)、鳳凰衛(wèi)視網(wǎng)、中國教育網(wǎng)、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光明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解放日報網(wǎng)、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網(wǎng)易網(wǎng)、騰訊網(wǎng)等(詳見附錄10)。
參考文獻
- [1]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 42. [2]錢銘怡, 張光健, 羅珊紅, 張莘.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 心理學報, 2000, 32. [3]劉電芝, 余新年, 席斌. 我國當代高校大學生性別角色傾向及性別角色特質期待的調查研究.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第十四屆年會、人格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 暨當代中國心理學與西部大開發(fā)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2008.
調查方式
- □走訪 ■問卷 □現(xiàn)場采訪 □人員介紹■個別交談 □親臨實踐 □會議 □圖片、照片 □書報刊物 □統(tǒng)計報表 □影視資料 □文件 □集體組織 □自發(fā)□其它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一、國外同類課題研究概述 國外關于性別角色的研究始于1936年,Terman和Miles編制出第一個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至此性別角色的概念和相關研究開始大量出現(xiàn)。早期研究基于兩個假設:(1)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單一維度的兩極;(2)擁有男性特質的男性和擁有女性特質的女性心理更健康。 Constantinople(1973)率先從理論層面對兩極的男性化—女性化的心理學建構提出了質疑,提出了雙性化的性別角色理論,即認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獨立的單一維度,同一個體可以同時擁有兩性特質。1974年,Bem基于雙性化概念設計了第一個測量雙性化特質的心理量表——Bem性別角色量表(BSRI),將性別角色分為四種:雙性化(男女性正性特質都強)、男性化(男性正性特質強)、女性化(女性正性特質強)和未分化(男女性正性特質都弱)。 Bem的性別角色理論引起廣泛關注,此后關于性別角色的研究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1)對雙性化理論進行檢驗和確認時期;(2)對性別角色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進行探究階段。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雙性化是一種健康的心理模式,未分化是最差的心理行為模式(Panayiotou,2007;Emily,2006;Spence,1981;Gilbert,1978)。 二、國內同類課題研究概述 我國關于性別角色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發(fā)展迅速,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采用Bem性別角色量表在局部地區(qū)測試了我國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分布情況(李少梅,1998;錢銘怡,2000;王學,2004;劉電芝,2008等),結果顯示非典型性別角色類型的比例呈逐漸上升趨勢,傳統(tǒng)性別觀念逐漸淡化。 (2)探討不同性別角色類型與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和人際交往等主體因素的關系(王中會,張建新,2007;石艷玲,2005;張俊,2004等),得到較一致的結論:雙性化個體具有較高的自尊,較好的社會適應,是理想的人格模式。 國內外已有研究停留在對性別角色分布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描述性水平上,缺乏對性別角色影響機理的探討。對性別角色成因的研究是性別角色理論研究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我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本研究旨在在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索影響性別角色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從而提供有效的引領對策,以促使我國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