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積極心理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本作品由《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關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思考》、《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學生壓力應對機制與策略的研究》等19篇論文組成,已分別發(fā)表于國內學術期刊上。 作品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在借鑒國內外成功教育的經驗基礎上,運用調查法、測驗法、分析歸納和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我國大、中學校的學生和教師群體在新時代存在的心理問題,揭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現狀;提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該增加積極情緒體驗、塑造師生積極人格、構建積極校園文化、制定積極的校園制度,力圖構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研究范圍的拓展、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和實驗方法的綜合;對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樹立新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該系列論文中的部分作品曾榮獲湖北省大學生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三等獎,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育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中國教育報社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主辦的第五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作品于2009年6月獲湖北省第七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特等獎。
- 詳細介紹:
- 本作品包括以下19篇學術論文: 1.《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2008年10月發(fā)表于《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啟示》2008年5月發(fā)表于《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 3.《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思考》2007年9月發(fā)表于《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4.《論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2008年1月發(fā)表于《考試周刊》 5.《感恩教育對大學生形成積極人格機制的探索》2008年7月發(fā)表于《中外健康文摘》 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2008年8月發(fā)表于《首都教育學院學報》 7.《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監(jiān)控的相關研究》2008年5月發(fā)表于《西華大學學報》 8.《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發(fā)展特點研究》2008年9月發(fā)表于《齊齊哈爾職業(yè)學院學報》 9.《大學生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發(fā)展特點研究》2008年7月發(fā)表于《社會工作》 10.《自尊與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2008年12月發(fā)表于《齊齊哈爾職業(yè)學院學報》 11.《積極心理學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機制的探討》2009年1月發(fā)表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12.《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學生壓力應對機制與策略的研究》2008年3月發(fā)表于《教育前沿》 13.《論中學生的心理建設》2007年12月發(fā)表于《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14.《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的關系研究》2009年2月發(fā)表于《臨床心身疾病》 15.《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2008年8月發(fā)表于《中國學校衛(wèi)生》 16.《農村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2008年8月發(fā)表于《社會心理科學》 17.《關于大學生自我監(jiān)控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2007年7月發(fā)表于《科技導報》 18.《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調查結果分析》2008年4月發(fā)表于《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19.《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2009年1月發(fā)表于《齊齊哈爾職業(yè)學院學報》。 本作品于2009年6月獲湖北省第七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特等獎。 本系列論文中的部分作品曾榮獲湖北省大學生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三等獎,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育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中國教育報社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主辦的第五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研究目的: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樹立新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對策的研究,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本思路:先通過理論歸納和實際調研,分析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探討提升師生心理健康水平必要性;從現實需求出發(fā),提出操作性較強的思路與對策;應用理論成果指導學校實踐,注意探索和創(chuàng)新,形成有特色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①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積極心理學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學的積極理念,其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積極的血液,從消極走向積極; ②研究范圍的拓展:本研究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拓展到中學生、拓展到學習領域(學習幸福感)等; ③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現積極預防,使用積極指標評價心理健康,形成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 ④實驗方法的綜合:結合心理測試、問卷調查、資料分析等方法,在研究手段上實現了綜合與創(chuàng)新。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本研究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研究”這兩個當前理論與實踐熱點問題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嶄新的對策與措施,為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提供政策決策的咨詢參考,而且可以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形成和完善,推動心理學學科理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同時,本研究的研究雖然以湖北師生群體的研究對象,但其研究成果同樣適用于全國其他學校,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作品摘要
-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研究應從只重視對個體缺陷的彌補、傷害的修復轉移到對人類自身存在的諸多正向品質的研究和培養(yǎng),其目標是發(fā)現個體與團體、社會良好發(fā)展的因素,并運用這些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通過梳理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脈絡,總結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運用調查法、測驗法、分析歸納和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我國大、中學校的學生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在借鑒國內外成功教育的經驗基礎上,提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該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塑造師生積極人格、構建積極校園文化環(huán)境、制定積極的校園制度,力圖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本研究在方法上實現了研究范圍的拓展、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和實驗方法的綜合。研究認為:應該樹立新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以強調積極性、系統(tǒng)性、評價多元化三原則,以實現初級、中級、終極三目標為基本理念,以注重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組織系統(tǒng)三環(huán)節(jié)為教育內容,以積極測量、積極干預、積極心理教育三技術為實施途徑的積極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本作品由《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學生壓力應對機制與策略的研究》等16篇論文組成,已分別發(fā)表于《中國學校衛(wèi)生》、《臨床心身疾病》等國內學術期刊上。 本作品于2008年6月獲湖北省第七屆“挑戰(zhàn)杯”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系列論文)獲2007年湖北省大學生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積極心理學應用研究(系列論文)獲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學生壓力應對機制與策略的研究》獲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育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學生壓力應對機制與策略的研究》獲第五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參考文獻
-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5,(2) [2]Sheldon KM, Laura 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 Psycho, 2001, 56 (3)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 Psycho, 2000, 55 (1) 本系列論文在中國期刊網上共被下載頻次1053次,其中有一篇被引用1次,一篇分別被愛國者教育傳播網轉載()和內蒙古心理學會會刊《心理教育》轉載。
調查方式
- 本研究的主要調查方式有:問卷調查﹑現場采訪﹑個別訪談﹑親臨實踐﹑團體輔導等。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1、國外研究現狀: 1998年的美國心理學會(APA)年度大會上,賽里格曼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心理學運動,并將此作為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從此積極心理學開始正式受到世人的關注。目前國外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形成了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格、積極社會制度為三個支柱的“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的理論體系。 2、國內研究現狀:本世紀初,積極心理學一經引入我國,迅速引起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引起極大反響。通過中國期刊網以“積極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進行二次檢索,共搜索到190項記錄,發(fā)現眾多學者各抒己見,分析與思考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還有人開始以積極心理學為中心,探索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近十年來,國內外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歸納起來目前理論界對“學校心理健康”這個課題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1)關于學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研究;(2)對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分析和研究;(3)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政治工作關系的研究;(4)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認識和研究;(5)對加強和改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6)對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其中前三項經過多年的研究在理論界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學者們普遍認為當前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它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而對于后三項內容的研究,綜觀當前理論界的觀點,普遍存在片面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等問題,對這些內容的研究仍處在研究探索階段。 3、今后研究方向:①完善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②發(fā)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技術。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現有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美國社會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這種成人化研究的價值取向使得積極心理學不能很好地對個體的積極結果的發(fā)展歷程、途徑和一些的相關影響因素做出客觀而公正的分析。積極心理學如果想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就應該在中國的這個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 本研究正是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以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入手,在文獻檢索及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這些問題的成因,在借鑒國內外成功教育的經驗基礎上,研究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