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關公文化價值所在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關公忠義仁勇誠信的精神是華夏子孫的文化精髓。關公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性的、地方性的文化資源,現在已經上升為一種現代性、民族性的文化符號,它的精神內涵已經超越了地域性限制,成為全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
- 詳細介紹:
- 關鍵字: 關公文化 文化傳承 關公文化的價值 摘要: 關公,作為典型形象,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價值取向。 關公文化,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整合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提供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并且促進相關地區(qū)的經濟、政治建設等方面的發(fā)展,充分展現著關公文化的現代意義。 第一部分 關公文化的傳承 關公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性的、地方性的文化資源,現在已經上升為一種現代性、民族性的文化符號,它的精神內涵已經超越了地域性限制,成為全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關公忠義仁勇誠信的精神是華夏子孫的文化精髓,1800多年來,關公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明百姓的頂禮膜拜,以至于“村村有關廟,九州無處不焚香”。 歷史上著名的“桃園三結義”成為后來各種結義的典范,這加深了關羽作為神在民眾心目中的影響,使得對關羽的崇拜深入人心。不論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黎民百姓都將其封為神靈來供奉,關公崇拜已經成為華人的一種文化心理。 (一)關公崇拜現象 “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zhàn)以勇”,代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感化著世人。他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zhàn)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tǒng)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至明神宗時,關羽被封為關圣大帝,至崇禎時,關羽被稱為“武圣”。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對關公的崇拜之風久盛不衰,尤其是晉商還拜把關公、把忠義作為他們的商業(yè)倫理和行為準則,成就了數百年的商業(yè)輝煌。晉商當年無論走到哪里經營,首要就是蓋會館,建關帝廟,堅守了關公對國以忠,處事以義,待人以仁,作戰(zhàn)以勇的思想,并且發(fā)揮在商業(yè)領域,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 在擁有二千余萬人口的臺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圣像。臺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關廟。 ? 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wèi))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边@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二)關公文化的發(fā)源 自漢代至今,各個朝代、各個地區(qū)修建了許多關帝廟,關公文化在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是統(tǒng)一的,并將它傳承到世界各地,使關公的文化精髓講誠信、講信譽的優(yōu)良品質成為社會的主流。在數以萬計的關帝廟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于眾所周知的關羽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它是目前檔次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被譽為“關廟之祖”和“武廟之冠”, 廟內樓臺殿閣共達三百余間,為游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除了解州關帝廟之外還有常平村關帝祖廟、關帝祖墓。 在遠古時代的解州,日曬使得海洋越來越薄,泥沙沖擊,把鹽鹵不斷的推向運城池鹽,再加上黃土高原的沖擊,帶來了豐富的物種和豐富的水源,運城池鹽不種自生,五月南風一起,自動結晶成鹽,池鹽和海鹽不一樣,海鹽還需要開采鹽田,先曬再煮,這也正是很多中國上古傳說都集中在運城的原由。鹽池邊就是“武安王廟”,這是元代開始建立的,他是鹽池的守護神,現在改成了“日神廟”。傳說舜帝《南風歌》言:“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弊钤缯f“解慍阜財”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原來的中國縣城南邊的門都叫南熏門,就是南邊來的熏風,南邊來的代表財路,后來很多象征是火神代表財。由此看來,解州鹽業(yè)仿佛是晉商發(fā)展的萌芽,晉商自古便和關公文化有了深厚的淵源。 (三)關公文化與晉商一脈相承 在晉商和關公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二者一脈相承。稱雄商界的晉商,把拜關公、崇忠義作為他們的商業(yè)倫理和行為準則,成就了幾百年的商業(yè)輝煌。晉商誠信傳統(tǒng)、倡導市場契約精神,推動商業(yè)文化發(fā)展、構建現代商業(yè)文明的主題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認為發(fā)揚關公忠義誠信的文化,對推動今天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將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中,晉商商會組織常設的全球同祭關公活動,是晉商價值體系構建的一項文化內容。孔子曾說,祭神如神在,百姓也說,頭頂三尺有神明。關羽誠信的傳統(tǒng),融化到人們的血液當中,人們充分挖掘關公文化中的魅力元素,開發(fā)民族原創(chuàng)的文化產品。關公文化的品牌建設就是關公文化繼承的一個很重要途徑,繼承關公文化對推動現代企業(yè)誠信建設具有獨特現實的意義。三聚氫胺、地溝油、華爾街金融危機等事件的發(fā)生,就是企業(yè)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的體現,因此,溫故知新,我們該從傳統(tǒng)中汲取智慧。 (四)關公故里 — 運城關公文化及其產業(yè)的發(fā)展 隨著關公文化的不斷傳播和發(fā)展,1989年之后,運城地區(qū)推出關帝旅游資源行動,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來這里的游客大增。1991年運城市組建了運城市關公文化研究會,每年在關公出生的農歷六月都舉行慶典活動,參加人數由數百人發(fā)展到數萬人,由當地人發(fā)展到區(qū)外、省外、國外的游客。1992年運城市在火車站廣場中心建造了“關公提刀勒馬回望故里”的大型銅像,銅像底座鑲嵌著薄一波題寫的“關公故里”四個鎏金大字。同年,在第三屆關公廟會期間, 河東博物館還組織人員沿著當年關公生活、征戰(zhàn)過的河南、河北、江蘇、湖南、湖北等地,行程2萬余里,拍攝照片2000余幅,征集實物資料100余件,珍貴碑拓30余幅,推出了以關公命名的大型專題陳列《關公文化展覽》,參觀《關公文化展覽》的日平均人數達5000多人,高潮時多達8000余人。廟會設有市場10余個,全區(qū)1市12縣的名優(yōu)新特產品薈萃一堂,海內外的商賈游客云集此地,運城市的日客流量超過15萬人次,日銷售額高達300余萬元。廟會還篩選出7大類100余個項目供投資者選擇,由行署領導掛帥與國內外客戶進行洽談,共簽訂經濟合作項目10個,引進資金上億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6年關公文化節(jié)前夕,運城行署打著“關”字旗號到香港招商,共引進外資達11億美元。文化節(jié)期間,運城十多個廣場的集貿交易更是紅火非凡,黃河兩岸的父老在這里展銷了數萬種商品?!瓣P帝金秋大祭”,大大增強了關公故里的對外吸引力。世界各地的不少旅游團體得知這一消息后,紛紛來函來電,請求到運城觀光朝拜。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1993年,運城地區(qū)生產關公系列產品的廠商已達50余家。1992年1至10月份,產品創(chuàng)收達2000余萬元。其中,運城市美術學校生產的關公雕像、塑像和屏風等12個系列36個品種暢銷海內外。在1991年7月的泰國展銷會上,該校產品榮獲金獎。該校并與臺灣、香港、日本、美國及東南亞等地的商家一次成交578萬元,創(chuàng)匯100萬美元。1992年上半年,該校又與各地客商成交300余萬元。之后又出版了關于關公的一些書籍,在影視方面運城市拍攝了《關公出世》、《關公熱話》、《武圣關羽》等電視劇。同時還與臺灣等地進行關公文化學術交流。如今,運城市也在大力發(fā)展關公文化產業(yè),大力發(fā)展關公旅游業(yè),舉辦關公節(jié),修建了關公機場、關公大酒店,關公像,以及一系列的關公品牌產品,這也體現了該地區(qū)發(fā)展關公文化的新思路。 產業(yè)需要一個產業(yè)鏈,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更需要一個價值鏈?;氐疥P公文化這樣一個流變過程中間,我們注意到關公文化內涵中的“忠”字,在晉商文化的推廣過程中,也得到了揚棄。在陌生的社會里,商人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存在,靠的就是信譽,要使信譽得以維系,要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義”,通過晉商精神對關公文化的演繹過程,使中國今天整個商業(yè)文明中沒有失去道德感。關公一生《春秋》不離手,人們口碑中的春秋大義在關帝廟內的春秋樓供奉的關公讀春秋像,木板鐫刻了全部春秋,解讀了關公精神的要義,這也是晉商發(fā)展的哲學體系,在解州關帝廟中間有一個“春秋樓”的碑記是這樣說的“蓋所有忠誠義士之準,而非供騷人墨士之娛上,此春秋樓之所以有矣”,就是說蓋這個春秋樓,就是講以義為準則,而不是文人騷客涵蓋的那些理念。關羽的財神形象最好地說明了財富與信義結合的必然關系,關公這種形象才在海內外華人當中獲得廣泛一致的民族認同。山西運城獲得中國十佳城市的頒獎詞寫到,“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后稷稼穡,中華文化從這里一路搖曳而來,穿過漢風唐雨,經歷宋韻元聲;永樂宮中笑談古今往事,鸛雀樓上眺望三晉風流,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最后一句,“關公的忠義誠信就是這座城市淵源流長的人文精神。華夏之根,誠信之邦。”這對弘揚晉商誠信傳統(tǒng),構建現代商業(yè)文明,有著博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二部分 關公文化的價值 文化的傳承作用就在于發(fā)掘其在前進的時代中可為現實服務的價值。關羽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價值,主要可括概為以下方面: (一)關公文化的向心力 關公文化價值,集中表現在它的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大一統(tǒng)”思想,對促進祖國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關公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大一統(tǒng)”思想,關公為之奮斗的最高理想就是 匡扶漢室,一統(tǒng)天下。這種思想包含著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歷久不衰,團結統(tǒng)一的內在根據。關公文化的凝聚力,為我們統(tǒng)一祖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關公文化已被整個中華民族高度認同,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崇拜關公,無論你用什么方法去中國化,也不能把關公文化去掉。由于關羽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在海外僑胞和華人后裔中一直有著廣泛的影響,海外華人聚居的社區(qū),大多建有關廟。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華人社區(qū),還在繼續(xù)興建。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民族國際聲望的日益提高,新時代的忠義觀念已成為激發(fā)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關羽文化必將進一步發(fā)揮凝聚民族合力、連接海峽兩岸人民、聯系海內外炎黃后裔的精神紐帶作用。關羽文化植根于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弘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以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激勵海內外同胞心系祖國,報效中華,建設中華,無疑是關羽文化在當今最具時代意義的價值。 (二)關公文化啟迪社會 關公文化價值還表現在啟迪社會道德價值方面。關羽文化所體現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關羽文化的精髓所在。講信義、重然諾,爵祿不以靡,金帛不為惑,崇尚正義,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這些蘊含于關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為人品質,歷來為社會所認同、為世人所稱道。在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伸張社會正義,反對一切違背人的良知的行為,更有其現實的意義。 (三)關公文化的經濟效應 關公文化的價值還體現在經濟上,關公文化為經濟活動提供精神動力。關帝廟對外開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關公文化的存在,為商品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關公文化以其在群眾中的廣泛影響和吸引力,使關帝廟所在地成為群眾的集結場所,形成經濟活動中心。自古至今,哪里有關廟,哪里就會形成活躍的貿易市場。關公文化還是發(fā)展文化旅游業(yè)的寶貴資源。全國有許許多多的關帝廟,作為人們崇拜、奉祀關公的圣地,為開展文化旅游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關公文化是一種資產,一種具有多重價值的資源。由于關羽的知名度不同尋常,關羽文化既是一種無形資產,又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重要資源。利用關羽文化發(fā)展文化旅游事業(yè),擴大對外開放,活躍一方經濟,已成為關羽文化價值在當今社會的鮮明體現。關羽文化也已成為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fā)展的著名品牌。 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伸張社會正義,反對一切違背人的良知的行為,更有其現實的意義。21世紀的中國,是在時代大潮中搏擊和經受考驗的中國。在這一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探討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文化建設的內在機制,構筑凝聚中華民族為核心的亞洲地區(qū)的共同理想,實現地區(qū)經濟、政治和文化事業(yè)的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正在越來越多地被關注。人類文明的積累,歷史的積累,不只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人在知識總量的積淀,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因而,社會越發(fā)展,社會精神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意義就越大,構筑社會的共同理想就越迫切。廣大民眾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人心向背,最終決定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命運。以關公文化融合著儒釋道文明所體現的“忠、勇”,“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所形成的亞洲的價值觀的科學精髓、凝聚真理的程度,與中國社會主義體制在亞洲地區(qū)的自我更新、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程度,與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改革、發(fā)展大業(yè)的全局息息相關,是一個事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嚴肅的人類重大的道德價值觀的選擇問題。 第三部分 秉承關公文化 今天,在構建中國現代化價值體系的同時,我們更應以晉商精神中 作為文化載體的關公文化,傳承晉商文明,弘揚晉商精神,以實際行動貫徹黨的十七大、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也是在發(fā)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fā)展,一句話,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舉。 身為山西人,我們都應當榮幸,走到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我們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只要有我們炎黃子孫活動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關公文化的魅力。 附錄:后世評價 元代詩人程元卿非常精到的評價關羽 “將軍氣作漢長城, 此生肯與賊俱生。 一時成敗風云散, 千古精誠日月明”。 《關羽》 品三國見關云長,讀罷掩卷淚沾裳。 五關六將尋兄義,大水七軍克敵強。 漢相議遷離許地,吳將偷渡向襄陽; 搏虎一世輕犬死,函中首級猶自狂! 《三國演義》對其評價 漢末才無數,云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云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參考文獻: [1」三國志通俗演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陶宗儀.說邪 [4] 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A].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5] 梁志俊(主編), 1993,《人?神?圣關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93-98。 [7]陳 壽.三國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8]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9]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 論[M]. 2004. [10]《古今圖書集成》492冊 P34 [11] 李天錫, 1997,“關帝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和影響”,《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7年第2期。 [12] 孟海生, 1998,“關公文化淵藪及其發(fā)展概探”,《河東學刊》1998年第2期。 運城市解州關帝廟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從關公文化的內涵、傳承、價值、意義等方面展開論述,以全新的思維,獨特的角度闡述了關公文化的魅力。 本人親自參加了關公巡城活動暨廟會,深入地了解了關公文化。以大學生特有的方式宣傳和弘揚了關公文化。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身為山西人,我們都應當榮幸,走到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我們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只要有我們炎黃子孫活動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關公文化的魅力。 作品以獨特的角度,具體、科學的數據,緊扣時代的主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塑造了全新的關公形象。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以關公文化為淵源的中華民族必須是多民族的團結、協(xié)調,共溶于和諧之中,和諧是以關公文化為淵源的中華民族的合力、凝聚力,以關公文化為淵源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發(fā)展與進步的推動力量,是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精神動力,是實現關公文化是中國的道統(tǒng)文化,又具有世界性,因而是連結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樞紐。弘揚關公文化,有利于整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國際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作品摘要
- 關公,作為典型形象,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價值取向。 關公文化,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整合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提供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并且促進相關地區(qū)的經濟、政治建設等方面的發(fā)展,充分展現著關公文化的現代意義。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陳 壽.三國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2」陶宗儀.說邪 [3] 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A].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4] 梁志俊(主編), 1993,《人?神?圣關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93-98。 [6]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7]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 論[M]. 2004. [8] 李天錫, 1997,“關帝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和影響”,《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7年第2期。 [9] 孟海生, 1998,“關公文化淵藪及其發(fā)展概探”,《河東學刊》1998年第2期。
調查方式
- 走訪調查為主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當前學者們對關公文化有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但大學生親自參加關公傳統(tǒng)文化中的巡城活動暨廟會活動還是相當少見得,作品從親身感受出發(fā),結合以發(fā)表的部分作品進行了闡述,雖然不夠權威,不夠嚴謹,但這些都是通過我自己的感受及調查、咨詢、參考文獻等方式寫出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