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適應性提高與動手能力的雙重收獲——小組工作方法在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中的運用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隨著大學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中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種種適應性問題也就越來越明顯,然而有一部分新生又很難通過自己順利渡過適應期,宜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學生根據各高校的探索和研究,進行個別幫帶和小組工作相結合的方式的“學長計劃”。
- 詳細介紹:
- 宜賓學院的“學長計劃”的組成人員是:社工老師一名,大三學生兩名,大二學長十八名,新生四十名。大三學生對大二社工學生進行招募,被招募的學長接受老師的培訓,之后學長與新生建立幫帶關系,學長在生活和學習上幫助新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所有的學長和新生聚集到一起開展小組活動,彌補單一學長知識、經驗、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局限性。 “學長計劃”以“服務學習”為理念,可以幫助新生解決適應性問題,縮短其適應期,為他們以后生活和學習打下基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同時給大二的學長提供一個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的運用平臺,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闡明運用社會工作方法開展,以“服務——成長”為理念,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環(huán)境,同時增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學長計劃“的可行性。 思路:從實踐中總結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心理適應方面可能會面臨的困境,制定計劃;分析小組工作在提高大學新生適應性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學長計劃”“服務——成長”理念及新生適應性問題上的模式;“學長計劃”活動過程分析,評估活動成果及其遇到的需改善的問題。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作品主要以實際開展的“學長計劃”為根據,以“服務——成長”為理念,以相關社會工作理論為指導,借鑒相關高校對提高新生適應性能力成果撰寫的。目前國內各高校對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實踐和研究,大都屬于采用單一的方式,而宜賓學院的“學長計劃”是個別幫扶和小組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可以縮短幫帶新生的時間,也可以彌補單一學長幫帶新生可能產生的缺陷。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以開展的“學學長計劃”為根據,以社會工作理念為指導,在實踐的基礎上撰寫本作品,在實踐中已經證實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在幫助新生解決適應性問題,縮短其適應期,為他們以后生活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給大二的學長提供一個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的運用平臺,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方面都具有實用性和現(xiàn)實意義。
作品摘要
- 大學新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改變,使得一部分的同學難以適應,他們在生理或心理上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社會工作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新生在適應性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利用小組工作的方法能最有效的提高其適應能力,使其快速融入新的生活,為其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順應宜賓學院堅持學生為本的理念,把“為學生成功奠定基礎”的辦學宗旨。本文通過過程研究方法對宜賓學院針對新生適應性問題開展的“學長計劃”小組活動進行分析,研究其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作用。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 黃兆信, 李遠煦.:大學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疏導模式探析——基于高中與大學銜接的視角[J]. 中國高教研究 , 2008,(11) [2]葉禮群: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J] . 科技信息 , 2009,(16) [3]宋亞莉:加強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探索[J] . 新西部 , 2010,(01) [4]孫榮利、孟令軍、尤勇:我院大學生適應性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5]劉夢、張和清等編著:《小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60 [6]張嚴:大學生自我教育實踐探索[J]. 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 2007,(04) [7]楊恩正: 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的新嘗試——友群教育[J]. 才智 , 2009,(24) [8]劉崇俊、隋樹霞:論小組工作在大學生輔導中的專業(yè)優(yōu)勢[J] .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 2008,(08) [9]呂新萍等編著:《小組工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65~276 [10]趙芳:《團體社會工作》,理論.實務.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56~82
調查方式
- 問卷 個別交談 親臨實踐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國內各高校就新生適應性問題,主要側重于使用一種方法來解決,主要是有學校主導開展小組活動,或者進行較長時間的個別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