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傾情關愛留守兒童,情暖中國稚子之心——對石泉縣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
- 小類:
- 教育
- 簡介:
- 以“石泉縣銀龍鄉(xiāng)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為例,全面總結,客觀分析“中國留守兒童”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呼吁各相關部門站在培養(yǎng)合格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認識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動相關部門充分發(fā)揮職責、優(yōu)勢和資源 ,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活動,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 詳細介紹:
-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進一步深化,我國城市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大規(guī)模的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形成了一支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同時,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農民工無法承擔城市高昂的入學費用、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等等原因,他們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的問題,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尤其是無法解決孩子進城的受教育問題,就只好把孩子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孩子只能在當?shù)剞r村學校上學。長期以來, 雖然無數(shù)進城務工人員為城鎮(zhèn)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卻無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顧和監(jiān)督等等種種原因,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道德等許多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學習成績下降、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觀念淡化、行為放任自流等等。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等相關部門的重視。 本篇報告以“石泉縣銀龍鄉(xiāng)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為例,全面總結,客觀分析“中國留守兒童”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呼吁各相關部門站在培養(yǎng)合格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認識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動相關部門充分發(fā)揮職責、優(yōu)勢和資源 ,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活動,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以“石泉縣銀龍鄉(xiāng)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為例,全面總結,客觀分析“中國留守兒童”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呼吁各相關部門站在培養(yǎng)合格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認識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動相關部門充分發(fā)揮職責、優(yōu)勢和資源 ,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活動,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為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實在,全面,深刻,有力,徹底地提出留守兒童在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詳細客觀分析,提出戰(zhàn)略性建議。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從特殊到普遍,全面認識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更有效,更有利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為留守兒童的家庭幸福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指導推動并真正實現(xiàn)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快速發(fā)展,實現(xiàn)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提高中華民族的國民素質,實現(xiàn)真正的社會和諧。
作品摘要
- 在城市化進程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家庭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親戚撫養(yǎng),順其自然,社會上便出現(xiàn)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 每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本篇報告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為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關愛留守兒童 幫助留守兒童”為主題,全面,深刻,徹底得提出了留守兒童在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分析,提出了戰(zhàn)略性建議,旨在能使“留守兒童”在社會上真正得到關愛和幫助,進而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擁有一個幸福溫馨的美滿家庭,同時也呼吁各相關部門站在培養(yǎng)合格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認識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動相關部門充分發(fā)揮職責、優(yōu)勢和資源 ,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活動,為留守兒童的健康、快樂、平等、和諧成長服務,為留守兒童的家庭幸福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推動并真正實現(xiàn)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快速蓬勃發(fā)展,實現(xiàn)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提高中華民族的國民素質,實現(xiàn)真正的社會和諧,使中國的明天更加美好輝煌。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趙莉同學在2011年安康學院"第二屆"挑戰(zhàn)杯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參考文獻
- 1、“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 2、《中央公務員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見》,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 3、中組部等七部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積極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通知》, 2007-11-28. 4、葉敬忠.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情感生活的影響[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4):19-24. 5、劉劍.關注城市留守兒童:生活富足感情缺乏[N].大同晚報,2008-05-31. 6、《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陜西省婦聯(lián)、陜西省宋慶齡基金會聯(lián)合調查組 ,2009-9-4. 7、袁江鴻.農村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N]決策探索.
調查方式
- ■走訪■問卷 ■現(xiàn)場采訪 ■書報刊物 ■集體組織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關于中國農村地區(qū)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影響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國內,國外還沒有對此問題進行相關的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研究, 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根據(jù)文獻表明, 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率先提出了“留守兒童”這一問題。從1994年到2000年, 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和報道僅僅只有5 篇, 2002 年以后逐步增多, 2004年, 可以查到的相關研究文獻達到30 篇,而2005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多達85篇(周福林、段成榮 2006)。由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lián)席會議辦公室、全國婦聯(lián)等12個部委共同組成的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2006年10月19日成立,致力于解決日益突出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全國各地也都在探索建立一些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辦法和機制。此后,相關的研究逐漸增多。在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文章就能找到1984篇。 較早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系統(tǒng)理論研究的是蔣忠、柏躍斌《“民工潮”下的農村家庭教育現(xiàn)狀及其思考》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父母的分居有直接關聯(lián)。此后, 關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展開。研究內容涉及道德品質、學習、心理健康、情感、安全問題等,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更好的將留守兒童的問題研究,深入和擴大化。近些年來, 由于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等重要命題,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肖正德 2006)。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民工潮”現(xiàn)象必然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留守兒童不但為教育學的研究增添了一個特殊的樣本群,而且日益得到各個學術領域的關注和重視。研究深度的拓展,新的研究試點的挖掘,量化研究與質變研究的結合必然會成為下一階段切實可行的方案,并把它運用到實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當中,達到關愛留守兒童的目的,推動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現(xiàn)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使我們國家的明天更加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