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互動演進的內在機理分析及其現(xiàn)實價值》
- 小類:
- 法律
- 簡介:
- 當今世界,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國家間的實力對比。20世紀50—70年代的中美關系先后經歷了從敵對到緩和,再到建交的一系列曲折過程,在新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中美關系的演進史實,探究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進而為新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言,意義重大。
- 詳細介紹:
- 當今世界,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國家間的實力對比,因而科技實力的競爭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與基礎。其中,國家間的競爭明顯表現(xiàn)為大國間實力的消長與大國關系的對比變化。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國家間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20世紀50—70年代的中美關系先后經歷了從敵對到緩和,再到建交的一系列曲折過程,在新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與之相伴,中國的科學技術也經歷了從技術“邊緣化”逐步邁入先進科技國家的行列。因此,基于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中美關系的演進史實,探究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進而為新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政策建言,這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價值。 本作品: 第一部分探究了科學技術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通過對科技發(fā)展與對外關系互動演進史實的梳理與分析,探究科學技術在對外關系發(fā)展演進中的基礎性作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和文化力等六個方面,進而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實力是國家制定對外政策、實施對外行為、開展對外關系的重要依據(jù)。因而,科技的發(fā)展對國家對外關系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約作用。反之,對外關系所營造的外交環(huán)境,也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第二部分將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的互動演進過程分為科技恢復起步與“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軍事“殺手锏”技術與“一大片”外交戰(zhàn)略兩個階段,以具體分析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演進的內在機理。 第三部分在論述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內在機理的基礎上,對新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言:提升科技在國家對外戰(zhàn)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fā)揮科技在對外關系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本課題的現(xiàn)實價值所在。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探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對外關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重點分析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互動演進的內在機理,旨在為新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政策建言。 首先探究了科學技術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其次,結合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互動演進的史實進行具體分析;最后論述了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內在機理的現(xiàn)實價值。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1.概念源于《辭?!返裙ぞ邥亩x,材料源自權威史書,圖表和數(shù)據(jù)出自國家統(tǒng)計年鑒。 2.本作品系余麗教授2010年國家軟科學項目《新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0GXS5D235)子課題。 3.運用理論與數(shù)據(jù)、比較與系統(tǒng)相結合的分析研究方法。 4.把國家科學技術和對外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多角度、深層次、跨學科分析,彌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重大不足。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當今世界,以科技為核心的國家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國家間關系的演進起到重要作用。中美關系在中美兩國對外關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20世紀50-70年代是中美兩國建交前的關鍵時期,因此,探究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的內在機理,對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正確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作品摘要
- 第一部分探究了科學技術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通過對科技發(fā)展與對外關系互動演進史實的梳理與分析,探究科學技術在對外關系發(fā)展演進中的基礎性作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和文化力等六個方面,進而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實力是國家制定對外政策、實施對外行為、開展對外關系的重要依據(jù)。因而,科技的發(fā)展對國家對外關系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約作用。反之,對外關系所營造的外交環(huán)境,也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第二部分將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的互動演進過程分為科技恢復起步與“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軍事“殺手锏”技術與“一大片”外交戰(zhàn)略兩個階段,以具體分析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中美關系演進的內在機理。 第三部分在論述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內在機理的基礎上,對新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言:提升科技在國家對外戰(zhàn)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fā)揮科技在對外關系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本課題的現(xiàn)實價值所在。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1.本作品系余麗教授2010年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立項資助項目《新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0GXS5D235)子課題。 2.2010年10月22日,本作品指導老師余麗教授應邀出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國際政治經濟學論壇——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學術研討會,并作為會議評論人在研討會上對學者的發(fā)言作了重要點評,同時,就《新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問題研究》課題的相關內容和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3.2010年12月28日,本作品指導老師余麗教授應邀出席在北京釣魚臺大酒店舉行的,由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主辦的“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并做了題為《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問題的相關思考》的發(fā)言。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1]陳筠泉.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黃安宇.新中國外交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金虎.技術對國際政治的影響[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金應忠 倪世雄.國際關系理論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5]李慎明.中國和平發(fā)展與國際戰(zhàn)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6]馬耀邦.中美關系——透視大國隱形戰(zhàn)爭[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版. [7]陶文釗.中美關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緝思,牛軍.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7年版. [9]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10]王逸舟 袁正清.中國國際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1]吳建民.外交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2]熊志剛.中美關系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張曙光.接觸外交—尼克松政府與解凍中美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15]陳琴嘯.論軟實力與中國外交[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5年6月. [16]宮厚英.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綜述[J].理論學習期刊,2009年第1期. [17]吳心伯.中美關系的重新國際化[J].世界政治與經濟雜志,2009年第8期. [18]余麗.美國外交決策模式分析—以中美建交為例[J].鄭州大學學報,2008年1月. 英文文獻: [1] B. Russell.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53. [2] [美]阿爾溫?托夫勒:《力量轉移》[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年,第417頁. [3] [美]約翰?米勒,懷特?戴敏.中美關系新戰(zhàn)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
調查方式
- √現(xiàn)場采訪 √人員介紹 √個別交談 √會議 √圖片、照片 √書報刊物 √統(tǒng)計報表 √影視資料 √文件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國際:貝特蘭?羅素在《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中認為,“在古代,交通始終是限制各個帝國大小的主要因素。這種困難被鐵路和電報給縮小了,而且由于遠程轟戰(zhàn)機的改進而正面瀕臨消失。”還指出遠程轟炸機——這一軍事科學技術對于一個帝國推行霸權外交策略的重要意義。哈羅德?斯普勞特和瑪格麗特?斯普勞特夫婦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國際關系的環(huán)境理論,認為技術在國際關系環(huán)境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他們將技術作為影響國際政治的一個因素,但認為這種影響是外在和間接的,僅僅使國際政治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沒有揭示技術在國際政治中發(fā)揮作用的內在機理。 綜上,國際學者的相關研究側重于將科學技術具體化,而較少從理論層面具體指出科學技術與對外關系的內在機理,而這正是本作品的創(chuàng)新點所在。 國內:陳昌曙在《技術哲學引論》中認為,“非政治性的技術對社會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格局,有著重要的、強有力的影響”,而技術對現(xiàn)代政治的最大影響在于可以將它作為劃分國家類別的重要因素。而國際政治的矛盾斗爭往往又以技術為媒介,典型事例就是“實行附有政治條件的技術輸出和資本貸款,技術手段常被用來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蓖跻葜墼凇懂敶鷩H政治析論》中認為,科學技術對國家關系的重要影響和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1)改變國際沖突的形式和強度;(2)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強綜合國力;(3)制約各國尤其是技術落后國家的主權;(4)改變決策者的議事日程;(5)改變國際關系格局。金虎、唐云濤在《試論技術》文章中指出,技術對于政治實體(尤其是國家)的制域權有直接的影響,一方面改變了制域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技術的發(fā)明不斷地開辟新的制域領域。 迄今為止,國內研究學者大多從技術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從而改變國際地位的研究角度來探索技術對國際政治的作用,研究成果大多強調技術對國際政治的間接影響。而本作品致力于研究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對外關系演變的內在機理,指出了科學技術對對外關系的直接作用,并以20世紀50—70年代中美關系為具體實例進行深入剖析,進而為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