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新出出土文獻清華簡《保訓》的“中”出發(fā),探求中國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中”?!侗S枴烦霈F(xiàn)的四個“中”,學術界眾說紛紜。本文認為把握“中”的多維意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擇中立國觀念的梳理,指出虞舜所求、所得之“中”乃地中;通過對“中”的初義的探索,指出上甲微所假、所歸之“中”為旗幟,代指軍隊;繼而考察《保訓》的主旨。在此基礎上,論證“中”的多維意涵,強調(diào)“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
2008年7月15日,一批流散香港的戰(zhàn)國竹簡經(jīng)由校友捐贈,入藏清華大學,是為“清華簡”。由于這批竹簡內(nèi)容直接涉及秦始皇焚書之前的經(jīng)、史典籍,故消息一經(jīng)公布,便激起學術界討論爭鳴的熱潮以及國家的高度重視。李學勤、李伯謙、裘錫圭等專家就清華簡給出的《鑒定意見》指出:“一致認為,這批戰(zhàn)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fā)現(xiàn),必將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chǎn)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鼻迦A簡得到胡錦濤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高度重視,并親自參觀,提供保護、整理的支持。清華簡有助于厘清中國上古史、思想史、學術史、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諸多方面的疑難問題,預計耗費15年整理。目前《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第一冊已經(jīng)出版,內(nèi)容分別是《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楚居》九篇。這九篇基本上是秦始皇焚書之前的《尚書》或類似文獻,眾所周知,由于“焚書坑儒”,造就了今、古文《尚書》之爭等懸案,清華簡無疑有助于相關問題的解決。 清華簡最早披露的是《保訓》,目前為止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也是《保訓》。而爭論的焦點,正在于《保訓》的“中”字。對于它的理解,學術界可謂眾說紛紜。在《保訓》中,“中”字凡四見,分別出現(xiàn)于虞舜與上甲微兩個傳說中。雖則國內(nèi)外學者提出了諸多有益的見解,然籠罩于“中”之上的迷霧,彌勝于昔,大有治絲益棼之勢。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解決《保訓》“中”的疑案,同時探討中國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 筆者認為,“中”的意涵是多維的,這是理解《保訓》“中”的關鍵。而此前論者提出的說法多流于片面、機械,且未結(jié)合“中”的多維意涵進行討論。在承認“中”的多維意涵的前提下,從文本出發(fā),從虞舜、上甲微的史跡著手探求兩個故事“中”的涵義,尤其注重異文的比勘?;凇爸小钡亩嗑S意涵的理解,虞舜、上甲微兩個故事的“中”,具體意義可以不盡一致,但它們又是最終統(tǒng)一的。筆者擬在討論《保訓》“中”的意涵的基礎上,對“中”的演變及體系進行論證,繼而對中華文明進行宏觀審視。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通過對先民“求中立國”思想的討論,對《保訓》所見虞舜傳說的分析,指出虞舜所求、所得之“中”乃“地中”;從文字學的角度,探討“中”的初義,并結(jié)合古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的證據(jù),確認上甲微所假、所歸之“中”系旗幟,代指軍隊;繼而指出,在《保訓》中,虞舜與上甲微傳說各自的“中”,統(tǒng)一到《保訓》關于“中”的最高訓誡;《保訓》最終所要傳達的,仍是關于“中”的“道”,這是《保訓》的主旨所在。本文探討了“中”的多維意涵,指出“中”存在由器及道的嬗變軌轍。最后本文強調(diào),“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是中華文明的主線。 作者就清華簡《保訓》撰寫了《“中”:中國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清華簡〈保訓〉與“中”之意涵探論》的長篇論文,原稿五萬兩千字,為符合大賽規(guī)范,論文作了刪改,原文作為附件附于文后。該文目前通過歷史學權威期刊《歷史研究》的初審。同時作者通過對清華簡其他篇章的研究,撰寫了一系列的論文,目前已形成二十余萬字的書稿。
第十二屆“挑戰(zhàn)杯”作品 二等獎
本文目前通過歷史學權威期刊《歷史研究》的初審。